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文献梳理
银行理财产品的诞生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过程
银行理财产品的首次爆发
银行理财产品的二次爆发——非标资产
银行理财产品的第三次浪潮——委外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简述2016-2018银行理财产品状况
银行理财的发展趋势
中长期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理财产品销售起点进一步降低
银行理财滋生的问题
风险难以掌控
影子银行模式具备表内业务特征,然而不受表内业务监管,隐藏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银行理财蕴藏的最大风险在于同业理财的流动性风险。
五、解决银行理财面临问题的对策
1、产品负债端:整顿刚性兑付,缓解流动性风险
2、产品运营端:解决穿透问题,统一规范运营
3、投资端:非标纳入统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管控信用风险
4、健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机制
六、小结
内 容 摘 要
本文引用有关银行理财产品文献资料,简单阐述了银行理财的诞生以及银行理财发展的三部曲:银行理财首次爆发;银行理财的二次暴走(非标资产),银行理财的第三次浪潮-委外。搜集资料数据阐明近三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分析银行理财的发展趋势,提出银行理财现存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简单梳理了银行理财的发展过程,让读者简易理解银行理财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
简述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文献梳理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诞生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投资与理财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投资理财,人们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改善生活品质,丰富精神生活。
银行理财相比起其他复杂的金融工具或难以理解其投资策略的基金等金融产品来说,它是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产品,这是中国特有的金融资产,购买它同购买存款一样简单:你到银行营业厅,或者打开你的网银,手机银行,做好你的风险测评,就可以购买固定期限和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你不需要知道它投资的是什么资产,更不需要了解理财产品管理人的过往业绩,你买入,它到期付息,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资产—理财产品,现在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人们已逐渐熟悉它的存在,回过头来看,理财产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中国的现代金融业开始萌芽,金融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萌芽发展—有了金融机构,自然也就要创造金融的需求:融资的需求与生俱来,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融资,赌徒们也需要融资,可投资的需求却不那么明显,于是创造需求就成了金融机构迫切的任务。
然而,远道前来的外资金融机构在这里就当起了老师—利用存款+期权的交易结构,他们创造了新型的外币理财工具:结构性存款。这个交易结构直到现在仍然使用,只是现在由于理财与自营、信贷业务必须完全分离。结构性存款非常简单,当你看好某个资产,却又不想承担太大风险的时候,就可以去买入期权—由于你是买入期权,所以亏得最多就是期权费,而结构性存款的妙处就在于,它用你存款本金的利息去付了期权费,所以当你看错,亏的时候你亏不了本金,而当你看对的时候,你却有不少收益。这可是个简单又好用的理财交易结构。
于是被“点醒”的中资银行们开始崭露头角,1995年,如今的个人理财业务霸主招商银行大旗一挥,率先试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而次年原中信实业银行(现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就成立了私人银行部,成为中资银行中首个将个人理财业务作为独立业务进行经营管理的银行。
但是对于彼时的银行来说,个人是资金的来源,是负债而非利润中心,利润核心依然是企业、机构。个人理财不是业务的重心,不受重视,而客户这端,中国人不安情绪严重、金融知识也较为缺乏,推出面向大众的理财业务确实也赚不了几个钱—比如你让一个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给前来存钱的农户讲解一款看涨挂钩未来国际黄金现货价格的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最高可赚10%,最差情况就是没有收益但本金安全,客户铁定会给你一个白眼并告诉你别废话我要存5年定期。
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加入WTO使国力逐渐强盛,人们收入及财富与日俱增,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大爆发埋下伏笔。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了第一只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银行理财产品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1、银行理财产品的首次爆发
2005年底,为了配套理财业务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那时对投资风险的监督手段不多,主要借鉴了外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模式,没有考虑到中国特色的银行“刚性兑付”传统。不过有法可依就意味着业务模式受到认可,银行理财业务终于迎来爆发。
在2005~2008年这四年中,我国境内商业银行机构发售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2000亿、4046亿、8190亿和37000亿,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92%、105%、100%、352%。不仅是资金规模,理财产品数量也展现出了同步增长,这四年间,发售的产品数量分别是598个、1354个、3044个和6732个,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连续3年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莫过于人民币产品,其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11.4%,发展到2008年的75.06%。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投资者的你,不需要去预测未来一年里恒生指数或国际金价的走势,你只需要知道,买了这个理财,几个月后你会拿到合同约定的收益—你甚至都不需要知道你的钱最后投去哪里。这就让资产管理产品彻底地“存款化”了,也基本消除了资管业务的任何门槛。
2008年初,来自法国安盛保险集团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10年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将持有4种以上的金融理财产品,同时我国的个人理财市场会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发展潜力的国家。然而,银行理财业务蓬勃发展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当然不是,2008年第三季度,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了,它不仅冲击了全球的资本市场,而且让世界经济也就此转向,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时代谢幕,接着而来的是愈发疲弱的经济增长和愈渐混乱的政治形势。基金损失惨重,银行理财产品自然也不能幸免。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影响主要表现在理财产品增速、产品预期收益率以及产品期限这三个方面,从数据趋势上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转向。
2008年前,每年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增速都保持在100%以上,2009年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仅仅增加了17.57%,增速明显大幅下滑。2004—2007年以股票为标的的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数量分别为1个、2个、42个和764个,然而2008—2009年相关产品数量连续两年负增长。这表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股市的暴跌,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趋于保守了。
再从预期收益率上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经历了2004~2007年上涨,在2008年迎来了拐点。以一年期平均收益率来看,从2004年的3%增加到2007年的6.5%,而2008年下降到了3.9%。这些预期收益率下降的趋势显示了经济周期对理财产品的重要影响力。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开启了下行周期,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亏损受到打击,客户财富也大为缩水,风险偏好收缩转向了防守,短期理财开始逐渐吃香而中长期理财则逐渐萎缩,被大家抛弃,直到新机会来临。
2、银行理财的二次爆发——非标资产
面对受到冲击极为严重的实体经济,2009年中央决定开启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为了刺激经济,绕过“地方政府不许举债”而生的地方融资平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如今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2009年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速的转折点,股票、商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开始稳定回暖,实体经济也逐渐升温,失业等问题也被控制住了。
银行理财也从冬眠中复苏了。
2009年银行理财二次暴走,一个基于投资端而不是运营端的创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资产)产生了。什么是非标资产?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的特殊目的载体将一笔融资变成一笔投资。银行买入这个可供投资的金融资产,将资金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结构最终放到融资人的手上——而不管什么交易结构,银行到最后只会像贷款一样承担信用风险,而不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股权或资产投资风险。
非标资产的产生与当时的监管结构密不可分:2009年一揽子救市计划之后,经济逐渐复苏,但刺激也带来了房价飞涨和通货膨胀的副作用,地方政府的债务也越滚越大,控制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欲望已迫在眉睫,很快,银监会开始限制银行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并拟定了地方融资平台名单,限制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获得贷款。这边银监会关掉了资金供给,但由于融资需求依然旺盛,银行只能通过复杂的金融交易结构设计,绕道投资业务来规避监管,给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注入资金。
由于非标业务不同于传统信贷受到基准利率的掣肘,可以以完全市场化的价格进行交易,导致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公司不得不接受超过10%的融资条件,而这也为银行创造了巨额利润。银行开始把大量资金配置到了非标资产上,在极端情况下非标资产在整个理财资产中占比甚至超过了50%。但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却往往比银行本身更脆弱:较之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综合期限较短而成本较高,这也意味着如果把大量理财资金投入到没有流动性、期限较长的非标资产之中,银行理财的流动性必然会出现问题。
3、监管归位引发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委外
当银行理财投资了太多的非流动性资产,银行理财必然向银行自营寻求流动性补贴,此时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刚性兑付”传统发生了作用,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变得更加脆弱,也给实体经济带来越来越重的债务负担,加重了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监管机构于2013年3月出台了血洗债市的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给出非标资产一个准确的定义,同时也为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设置了种种限制,包括了“非标债权”占比不得高于理财总量的35%或上年总资产的4%。此外,8号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2005年银监会开始正式监管理财业务以来,一直针对的是销售合规和准入门槛,对风险更大的投资管理则一直没有涉及,8号文的出台,既是对银行过分投资非流动性资产行为的叫停,也释放了监管机构进入银行理财业务投资管理领域的信号。
2014年银监会又迅速出台了35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执行自营与理财、理财与理财严格分离的“栅栏原则”,这是在201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断提起的监管原则:很多专家确信,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缺乏严格分离的“栅栏原则”是导致金融风险突破金融机构自身及监管机构估计的原因。“栅栏原则”堵住了金融风险从一端向另一端蔓延——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便是死于这样的风险蔓延。银监会明确:要让银行理财成为真正的“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资产管理业务。而非如今调节监管指标,逃避监管机构的“影子银行”。
确立了“栅栏原则”、限制了非流动性资产投资之后,银行理财市场并没有因此而收缩,反倒是因为实体经济回报率下滑,银行理财业务进一步突飞猛进起来。8号文的总量限制和实体经济的不断疲软,让优质的非标资产逐渐稀缺起来,银行不得不将资金投往“老朋友”债券市场,而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也让众多财富从实体经济中析出,透过理财产品投入到市场里,债券,
债券牛市对银行理财有好有坏,好的是银行理财已经投资的债券就赚了大钱,坏的是债券收益率不断下行,已经无法覆盖理财资金成本。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但最主要的是成本转嫁,银行理财想到了——委外。委外既是非标这一银行最熟悉的领域被限制后银行不得不做的选择,也是债券牛市发展到后期银行理财这一“影子银行”为了维持息差主动的调整。这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迎来第三次浪潮。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来看,2004~2006年为理财产品的设计初期,这一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从2004年的100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000亿元;2006~2012年为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银行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银行理财业务提供了指引和法律保障,不确定性大大减弱,理财产品余额在2012年年底达到7.1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之多;2012年后银行理财业务增长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
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49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为7.42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最新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年)》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9.35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其中金融同业类产品规模较年初下降3.4万亿元,降幅为51.13%。总体来看,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如下趋势:理财产品增速下降;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较年初“双降”;理财资产配置以标准化资产为主;新发行理财产品以低风险等级为主。
2018年下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遭遇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央行货币操作灵活度提高,对于资金面的呵护较为明显,保持了流动性整体合理充裕,尤其7月中旬以来,短端利率快速下行,DR007最低跌至2.25%,出现利率倒挂现象。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为代表的资金供给方议价能力下降,收益率下行成为趋势。8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再次下跌,这是连续6个月下降。融360最新出炉的银行理财月报表显示,8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7%,较7月下降了0.08%,创年内最大跌幅。今年以来,A股市场表现低迷,市场信心受损,部分投资者更是选择赎回落袋为安。
三、银行理财的发展趋势
1、中长期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
近一年来,受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下降和理财收益率回落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期限正在逐步拉长。从预期收益与投资期限的关系来看,投资期限在1年及以上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5.09%,投资期限在6-12个月的产品平均收益率则调整至5.06%。投资期限越短收益率越低,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3个月以内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逐步减少,3-12个月的中长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逐渐上升。未来随着银行理财细则的落地,预计该趋势还会更加明显。
2、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近两年,银行对资产管理产品逐步实现净值化管理,理财净值型产品不断增加。2018年二季度,各类银行新发行理财净值型产品652只,环比增长78%,同比增长120%,市场表现十分良好。目前理财净值型产品所占规模约为理财总体规模1/3,但要获得银行业内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仍需时日。从数量上看,理财净值型产品相较传统预期收益型产品仍处于弱势。
3、理财产品销售起点进一步降低
根据2018年9月28日正式落定的银行理财新规,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在将要出台的理财子公司业务规则中,将不再强制要求个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面签,理财产品销售起点也有望进一步降低。销售起点下调,增加银行理财吸引力。
四、银行理财滋生的问题
1、风险难以掌控:
一是监管宽松环境下,银行理财拓宽表内投资范围,投向无法穿透,二是银行用理财产品调节监管指标,监管指标失真。首先在多层嵌套的掩盖下,银行理财投入各类限制领域;而实际底层资产无法穿透,无论银行自身或监管均无法摸清底层实际风险。其次通过银行理财套利,信贷额度管控、不良率等指标存在规避空间,削弱监管政策力度。
2、影子银行模式具备表内业务特征,然而不受表内业务监管,隐藏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与银行表内相似,分为资产端和负债端。从资产端看银行理财的非标及权益投资,避开了银行表内严格的信贷管理体系,缺乏统一信用评级,极易积累信用风险。从负债端看,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与银行表内的刚性负债实质没有差异,但期限偏短,成本偏高,在没有流动性管理要求下易产生流动性风险,而一旦表外向表内寻求流动性支援,则流动风险或传递到银行表内及金融系统。
3、银行理财蕴藏的最大风险在于同业理财的流动性风险。
同业理财改变了银行理财稳定的负债端现状,将理财负债端于金融市场正式联系在一起,自此银行理财资产端投向金融市场,负债端来自于金融市场,一方面资产端高度依赖于金融市场所得收益,一方面负债端高度依赖金融市场获取资金,补充流动性缺口。一旦市场流动性收紧,负债端难以继续募集同业资金,将倒逼资产端抛售资产,而高杠杆的存在使得风险放大,引发流动性风险。2016年底的债券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6年9月,央行通过抬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提高银行负债成本,并宣布将MPA考核实施范围扩大至银行理财,受MPA考核约束后,银行理财扩张规模受限。经历这一次监管加强,挤压套利空间后,同业理财快速发展阶段告一段落。
五、解决银行理财面临问题的对策
银保监会于2018年9月28日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行理财运营发展具有了纲领性文件。这部理财新规在对资管新规精神的贯彻落实基础上,在银行理财领域进一步延伸,有效管控银行理财过去滋生问题的风险点,其中较多细则将对银行理财运营带来根本性的改变,银行理财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产品负债端:整顿刚性兑付,缓解流动性风险
在资管新规意见指导下,理财新规在负债端落实量大基本原则,一是银行表内不得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二是银行理财不得刚性兑付,隔绝资管、表外等业务风险向表内传导的渠道,降低流动性风险。
产品运营端:解决穿透问题,统一规范运营
理财新规针对过去在运营过程中的多层嵌套,难以穿透以及资金池问题作出规范,要求向上向下全面穿透,严格按照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要求,防止未来银行再读通过多层嵌套逃避监管、隐匿资金去向及来源,造成理财产品形成黑箱子,调节监管指标等问题。此外,理财新规对于产品运营若干方面进行统一规范,有利于规范业务运作,但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系统框架整改、内部制度搭建提出了全新要求,提高产品运营端成本及操作难度。
投资端:非标纳入统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管控信用风险
在资产端,针对过去银行理财投资非标暗藏的信用风险,理财新规要求非标投资纳入全行统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按照表内贷款要求进行贷前、贷中及贷后审查,有效管控银行理财可能的信用风险。此外在投资端要求遵守从流动性、集中度及杠杆管理。为落实资管新规关于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的要求,允许银行理财通过公募基金投资股票,关于银行理财直接投资股票有待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明确。
4、健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机制
2017年,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不断加强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对中国理财网进行多次优化升级,为投资者提供了理财产品真伪性核验平台。广大投资者可通过在中国理财网输入完整准确的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或产品名称,查询核实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有效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2017年,中国理财网访问量日增长约10倍。
六、小结
作为独立个体的银行理财,已成为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业务发展速度与复杂度日新月异。作为投资者必须要客观地理解银行理财业务,合理利用这一具有中特色的金融工具,根据个人的资源状况和风险偏好进行投资,从而获得回报,使得家庭资产健康成长,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银行理财蓝宝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数据参考:百家号——中国银行理财市场报告(2017年)
3、ZAKER新闻:恒大研究院——解读银行理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