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币的信用稳定阶段2
1.1从粮食价格看
1.2从人民币发行量来看
二、人民币的信用下降阶段3
2.1从粮食价格来看
2.2从大学生生活标准来看
2.3从人民币发行量来看
2.4人民币信用的下降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和货币增发密切相关
三、通货膨胀概述4
四、增发的人民币导致通货膨胀5
五、通货膨胀如何治理?5
5.1 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5.2调节和控制社会需求
5.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
5.4调整经济结构,回复经济效益
内 容 摘 要
从人民币发行至今,经历了两大阶段:信用稳定阶段和信用下降阶段。通过资料和数据显示,信用的稳定和下降与货币的发行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货币发行量开始增加,随之带来的是信用的下降,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通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GDP增长率数据和一些资料得知到中国是典型的通胀型经济,从现有机制下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需求、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几个方面入手恢复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治理与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论人民币的发展历程与如何治理国内通货膨胀
前 言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我们知道,货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普遍接受性和接受的程度越广泛,信用度就越高。一种货币能让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唯一标志就是物价,当一国货币采取盯住物价的时候,那么就代表了全社会的普遍利益,这时货币的持有者永远不会因为物价的波动而受到损失,货币就具有充足的信用。这种货币的四大职能:价值尺度、财富储藏、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职能。
建国伊始发行的人民币即采取盯住物价的方式,是具有充足信用的货币,可以说基本等同于金银。
人民币的信用稳定阶段 1.1从粮食价格看
从1955年人民币改革之后到1984年,人民币基本属于信用稳定阶段。一国货币终归是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而粮食是人民最基础的生活物资,从粮食价格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信用的体现。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卢锋和彭凯翔两位先生的研究,依据农村集市粮食价格数据,这29年间,米价基本处于窄幅波动的趋势,只有三年自然灾害的1959-1961年间,米价有一个剧烈上升的过程,最高上升到每公斤1.6元左右,基于货币信用稳定,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粮价即快速回落至接近灾害之前的水平。1964年以后,米价趋势异常平稳,在大约每公斤0.6-0.8元之间窄幅波动,这种平稳周期一直持续到1986年。
虽然粮食价格并不能代表物价的全部,但粮食价格一定是物价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部分,也代表了一些禽、蛋、肉等食品的价格。所以,这一时期的人民币,具备货币的四大特征,特别是具备财富储藏功能和价值尺度功能,属于信用比较完善的货币。
1.2从人民币发行量来看
1955到1984年间,除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1960年后的20年间中国的货币存量增长速度始终稳定在每年7%左右。即便最高的1966年,人民币供应量增长率也不过15%左右。直至1979年底,广义的人民币供给量为1555亿元,1980年进一步增加到1933亿元,增长率为24%,此后的连续三年人民币的供应量基本都保持这20%以上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这期间货币的供应量增长还算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二、人民币的信用下降阶段 2.1从粮食价格来看
同样,从卢锋和彭凯翔两位先生的研究中可知,约自1987年开始,米价不断上行,上升到每公斤1.6元,虽然1991年以后有一个小幅度的回落过程,但之后带来的是更猛烈的上涨,1996年前后,越过每公斤3.1元,直接说明这一时期人民币信用在不断下降,价值尺度和财富储藏手段职能被削弱了。2.2从大学生生活标准来看
1979年入学的一个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大约就是15-20元,当时一等助学金是19元左右,家庭基本没有什么负担;2009年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负担,每月不会少于六七百(当然不包括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费等等,只是正常开支),通胀达到了30-40倍。即便扣除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也远不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5倍)。更何况是现在的生活标准呢?2.3从人民币发行量来看
从1984年到1990年,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长开始驶入快车道,此后几乎每年的广义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84年和1986年,人民币钞票供应量甚至达到了39%和31%这样的惊人增幅。连续多年的钞票超发的恶果在1987年到1989年以一场恶性通货膨胀显现出来,官方公布的CPI系数是20%左右,实际上许多物价都至少翻番,高档烟酒等民用消费品价格甚至上涨近10倍。直接导致了人民币信用的下降。
1980—2009年,人民币供应量增长率(M2的增长率)最低的年份是2000年的12.27%,最高年份是1984年的39.17%,远远超过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货币增发带来的通货膨胀,短期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货币开始增发的时候,大家并没有察觉出来,所以物价暂时不会上涨。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货币增发所引发的通货膨胀,一般会在12—24个月之后显现,所以,使用货币增量减去GDP增量的办法计算通货膨胀短期是无效的,长期是有效的,可以合理的反应通货膨胀的趋势。
采用货币供应量增长减去GDP增长率,多余增发的货币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原理就是产品和服务没增加那么多,多余的货币就会推动通货膨胀。比如,2009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27.6%,GDP增长率为8.7%,那么通货膨胀率为18.9%。在1978—2009年间,采用官方公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数据,计算出这31年的的通货膨胀约为34倍。可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通货膨胀支出,这31年的通货膨胀约为5倍。
无论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计算通货膨胀,还是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计算通货膨胀,都有他合理的一面。从与百姓生活的相关度来说,前者似乎还更加合理一些。但无论采用哪一个数据,这31年的通胀在历史上都是很严重的,这时的人民币财富储藏手段职能和价值尺度职能被削弱。带来的社会现象是以房地产养工业,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从事工业的企业也大量参与到房地产开发,包括很多央企,比如雅戈尔是服装业,中国远洋是运输业,他们都参与房地产开发,而民营企业更是不甘落后;然后还有像“全民炒房”等等的,都是货币财富储藏职能和价值尺度职能被削弱的必然现象,大家都来追逐价格收益。
这是典型的通胀形经济,以货币贬值作为直接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4人民币信用的下降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和货币增发密切相关。
过去的30多年,人民币超发,对内大幅度贬值,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除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红利释放,资本形成速度加快的原因之外,货币超发是最大的推动力,这种货币超发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汇率改革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直采取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假定某一时间点,国内的货币流量是100元,这些货币流转,产生1美元外贸顺差,这是国内人民币的流量还是100元,但是,中国很长时间一直在实行强制结汇的政策,这一美元就会被央行收购,那么央行收购美元的人民币从何而来?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如果央行用原有的货币存量(也就是原来100元以内的部分)收购这1美元,就不会形成货币超发。中国这些年来,M2不断高速膨胀,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很显然,央行是用印钞来收购这1美元,原来的100元依旧在市场中流通,央行通过收购这1美元,就通过印钞的方式往市场中注入了6-8元(按当时的汇率)人民币基础货币,这个过程循环往复,这就是所谓的货币双发机制。
这种货币发行机制的优劣我们不做评论,但很显然,和基础货币的投放绑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率有非常大的差别。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人口红利释放,大量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出口的增长,这还可以说是正常的经济行为。但是,中国采取的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经济政策,在出口超常规增长的情况下,加上央行采取强制结汇的措施,外汇储备就会快速增加,在货币双发机制下,必定带来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快速膨胀,这是30多年来人民币超发的根本原因。
三、通货膨胀概述
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认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通俗的讲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四、增发的人民币导致通货膨胀
在现行奖励出口的政策环境下,如果在这样持续下去,国内物资、服务减少而货币增加,国内通货膨胀将很快恶化,所以,必须有相应的机制给这种奖励出口的政策和货币双发机制配套,必须让这些超发的货币进入投资领域,吸纳这些货币,同时扩大商品和服务供给。在中国处于人口红利的释放期,有充沛的劳动力供给,在环境尚可承受的情形下,使这些投资活动成为可能。这些投资活动,既保证了经济增长速度,又吸纳了超发的货币,同时又通过产品供给的增长压制了物价的上涨。所以,中国经济中出口和投资的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
这是纸币时代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境界,货币超发而不带来通货膨胀的恶化。
这种货币发行机制的终点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工业品全面过剩时代的到来,这两条现在都已经满足或者正在满足。带来的经济现象就是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
使用投资手段化解货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隐患,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向长期贷款,很容易形成金融资源错配,加上中国的投资活动主要一部分是政府来完成,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效率比较低,使得这种金融资源错配的现象更加严重。当人口红利消失、环境不可承载之后,资本形成的速度变慢,就会带来市场实际利率不断走高。这种利率走高的过程必定刺激资产泡沫。
这种经济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随着出口和投资过程的不断持续,环境被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超常消耗。环境的问题现在有目共睹,过去中国在原油、铁矿石、铝矿石等方面都可以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现在需要大量进口。同事哦,因为工农业剪刀差的不断扩大,农业效益低,伤害农业的发展。所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五、通货膨胀如何治理? 5.1 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一般来说包括七个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4、改变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5、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6、,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7、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全部从紧。提高利率,提高授信条件。5.2调节和控制社会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升层次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的目的。5.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5.4调整经济结构,恢复经济效益
国内实行的是通胀型经济,随着货币存量的不断加大,通胀的不断积累,经济效率将逐步降低。经济效率下降到一定程度,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无论外资还是内资都会出走,形成汇率贬值。在存量资本和汇率贬值的双重压力冲击下,通货膨胀加剧,特别是中国的原油和农产品对外依存程度很高,汇率贬值的后果极其严峻。如果这一时期再遭遇恶劣的气候环境,将会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货币增发伊始,通货膨胀轻微,对经济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980年到1986年属于这一时期。随着增发货币的积累,通货膨胀加速,因为我国的经济起点比较低,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很低,加上人口红利的释放,出现了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现象这是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
2011年—2012年,煤炭和相关的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出现了供需不平等,供过于求,表示城镇化和人口红利释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走下坡路,标志着继续增发货币已经无法对工业领域产生推动作用,经济增速开始下降。可是,由农产品带来的通货膨胀却在不断增发的货币推动下持续上行,滞胀的模式隐隐出现了。
这就是从2012年3月—2014年3月CPI延续上行趋势,而PPI连续25个月同比下降的根本原因。
目前处于滞胀的初期,未来的经济趋势有可能继续恶化。首先是工业效益的大面积滑坡,最终出现停产和破产。全面过剩的出现将首先打击价格,但这时的生产要素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依旧处于上升的过程,在成本和价格的双重挤压之下,很多企业将出现停产和破产。其次,房地产繁荣周期必定会结束,也意味着房地产和相关产业都失去了效率。最后,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失去效率的结果将是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承受压力。
在农业领域,农业的基础材料包括土地(承包费用)、农药、种子、化肥的价格都早已放开,但农产品价格基于社会稳定的因素收到调控,致使工农业剪刀差不断扩大。虽然政府不断对农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补贴,但是,从事农业和从事工业生产的收人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进入到工业领域。给予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工农业剪刀差带来的人口转移不仅不会带来农业产量的下降,相反却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当工农业剪刀差持续扩大之后,就会出现反噬,劳动力过度的从农业领域转移出来的后果必定造成农业的衰落。据报道,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十一连增”,但是对进口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汇率开启贬值模式,进口农产品价格上升,自给不足,必定会带来价格暴涨,这是未来通胀的动力所在。
经济失去效率,而通胀上行,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噩梦,因为它会让经济陷入深度滞胀。
产生滞胀的根源在于经济失去了效率,滞胀的恶化就会产生汇率与经济的螺旋式下跌,这是一种货币危机的复合体。所以,必须从回复经济效率入手,提高资本投资回报率,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首先,中国是投资型经济,生产要素主要掌握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中,可是,创新型经济是产生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角落,因此,必须将生产要素下沉,按市场优化分配,当生产要素按市场优化分配之后,才能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其次,需要改革现有的行政机制和财税体制,实现财富的平均分配,降低基尼指数,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再次,必须让中国的货币具有充分的信用,而一个具有充分价值尺度和财富储藏职能的货币,将打击所有炒作等投机行为,使经济活动和资本市场都成为投资的乐园,推动创新的进程。
如果商品对外价格的优势不断丧失,经济生活中的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就会带来资本外流,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从升值周期转向贬值周期。
贬值周期一旦开启,就会形成贬值预期,加上过去很多年人民币不断对内贬值,就有可能让人民币的持有人丧失信心。
任何一种货币的奔溃都是货币持有人的信心奔溃造成的,而不是数字可以计算出来的。
没有信用,就没有货币,这是五铢钱告诉我们的历史。
而英镑、美元信用的建立都见证了英国、美国称雄世界的过程;汉朝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明朝的仁宣之治、隆万中兴等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盛世周期一样都伴随的是货币信用的坚挺或重建。
货币标准化,恢复货币尊严,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文档范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在成都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范文指导老师张艳珍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范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拜年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意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
参 考 文 献
1、石雷,王世强,卢伟武 《我国货币发行应该如何控制》
2、卢锋,彭凯翔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2014-06-08】
3、弗里德曼 《货币需求理论》
4、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5、《百度文献》
6、《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