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率风险的加大,加强对未来利率走势分析和预测已很迫切。同时,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业务将急剧增加,技术创新步伐会大大加快,管理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来保障。这些人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商业银行实务经验,既要通晓国内外利率的波动状况,又要精于预测利率变动趋势。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观念陈旧,队伍整体老化,文化水平偏低,进取意识差,对新事物反应慢,接受能力不强,对利率走势发展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很难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它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积极应对,并努力寻求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在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的情况下,经营成本控制的好坏对商业银行的获利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商业银行要降低经营成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的固定成本
在控制固定成本方面,商业银行应合理选购银行经营所需的设备,减少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还应该积极调整经营网点,在银行业务机械化、自动化上下功夫。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可谓星罗棋布,这固然在方便居民服务,吸收储蓄存款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人均利润非常低。为了提高利润、降低经营成本,撤并效益差的经营网点被证明是一个好办法。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01年共撤并了3000个经营网点,而当年却实现效益340亿元,较上年增长340%[6]。为了更大地降低经营成本,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大机械化、自动化投资的力度。据测算,ATM机的使用成本只有传统银行的四分之一,而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更是只有传统银行的十分之一[7]。
2、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的变动成本
在控制变动成本方面,商业银行主要应控制各种存款的利息支出、市场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存款的利息支出属于刚性支出,主动控制的难度较大。而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则是银行可以主动加以控制的,比如可以控制市场营销人员的差旅费开支、取消成本较高的广告支出、压缩不必要的办公用品开支以及精简员工队伍等。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势必将进入微利时代。因此,商业银行只有充分挖掘内部潜能,尽可能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才能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加大创新力度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从容地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实现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1、中间业务的开拓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传统的主导业务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利润水平下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迎接挑战。所谓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8]。国外一些国家,尤其是金融比较发达的英国、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的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只占总收入的5%到10%左右[9]。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亟需发展中间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吸收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开拓适合中资银行业务特点的金融新产品。商业银行应在积极拓展代收、代付等业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市场主体资格,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代理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与赎回、债券回购、买卖分销等各种投资、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及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代理发行债券、银证转账、代理保险、基金托管、代客理财、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事实上,中间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润不可低估。以代理保险为例,2002年全国银行代理寿险保费收入388.4亿元,以4%的代理手续费计算,银行收入就有近16亿元之多[10]。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不但收入可观,而且基本上无风险可言。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应是“金融百货公司”,谁能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服务,谁就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新一轮的金融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2、经营管理创新
为了更好的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大胆创新。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从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在经营方式更加充分地体现集约化的经营特点。集约化经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收权和调整机构,而是在经营体制上实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等)集中统一使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把分散的、相同的业务操作和管理职能集中起来,把分级管理改变为一体化的直接经营和管理,减少了层次,降低了资源消耗,以相同的或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经营和管理越是集约化,层次越是简化,资源利用越是充分,经营和管理越是有效。如客户账户管理,商业银行可将现行各基层网点的分散管理,结合计算机网络化,改变为在上层集中管理;信贷经营管理,由现在多层次的经营决策,改变为高层次的集中经营决策,实行集中综合授信,集中审贷;内部监督机构集中在一级分行以上,自上而下实施监管,而不是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制。同时,商业银行还应按照经济效益原则组织银行内部资源和业务发展,这样就可以使商业银行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迅速发展,他们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测算工具,精确、全面地计算出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从而有的放矢采用各种有效的对策与工具控制或避免利率风险,千方百计地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我国商业银行应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的降低利率风险。
1、加强对利率的预测研究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专门的利率预测研究部门。该部门一方面应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的信息,加强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尤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更应时刻关注,另一方面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以及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建立利率的预测模型,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不同的预测结果将产生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会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决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
2、及时引进资金缺口管理机制和有效持续缺口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防御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都运用资金缺口理论和有效持续缺口理论对资产和负债的类型、数量和期限进行合理的搭配,并在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的前提下,主动对资产和负债的类型、数量和期限进行调整,以避免利率变动的风险并获得最大收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处在利率管制时代,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很少,今后应加大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两方面关系的研究,及时引进资金缺口管理机制和有效持续缺口管理机制,使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互相匹配,减少以至避免利率变动的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3、引进VAR管理方法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