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银行破产的调查结果表明,银行倒闭的原因几乎都是资产内容的恶化,这说明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维持资产内容的安全性是银行生存的关键。利率市场化使经济实体及其金融行为相应发生变化,银行为追求高利率而发放的贷款,其风险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欠缺风险测量的定量方法,因此需及时引进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VAR管理方法。这是因为:VAR技术在国外发展成熟,实践证明其控制资产风险是有效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引进VAR管理方法,可以定量地控制、管理和监督资产的风险。但要注意,商业银行在对国际通行的VAR方法的采用上不宜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不同金融环境、个性特征和战略目标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变异。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在内部建立资金中心,制定资金价格,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确定贷款利率和转移资金利率。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导向,降低总体风险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将多余的资金运用在资本市场中,获取短期收益,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通过金融市场调整负债结构,增加主动型负债比重,使资金中心成为利率调节的阀门,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的资产风险。
4、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利率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我认为,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核心原则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并要注意借鉴别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具体而言,各商业银行应将各种利率的定价权收归总行,由总行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状况,制定并公布本系统的基准利率水平;并由总行根据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确定各分支机构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并明确各分支机构不得超越总行的授权。各商业银行总行在对其分支机构进行利率浮动授权后,还应建立定期的利率内部检查制度,避免出现利率浮动权下放后,下级管理者和经办人员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给予客户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或计息方式,从而规避道德风险。同时,各商业银行还应建立价格公示制度,明确优惠利率的条件和对象,便于进行制约监督,防止产生人情利率。对人为形成的利率风险必须进行责任追究,造成的损失要联系干部调动升迁、个人工资收入,问题严重的要严肃进行处理。从而将利率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重视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的管理和技术,而管理的主体和技术的操作离不开人才。因此,归根结底,竞争的根本是人才,所以商业银行应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人才培养重点是面向市场的证券专业人才、保险专业人才、电子化建设人才、市场交易人才和利率管理人才。我认为,各商业银行应当从现在起就着手规划培训,超前搞好储备,为下步业务的拓展打好基础。人才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引进来补充,也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骨干人员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可以采取东西合作交流,或选派人员到一些新业务部门乃至其他金融机构锻炼等形式,尽快培养提高。与此同时,要加快商业银行人员更新进程,结合机构调整、人员分流,对超过一定年龄、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员实行内部退养,腾出位置招进高素质人才,大胆启用年青干部。商业银行还应对现有员工采取等级管理法,拉开分配档次,实行年薪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实行“人本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给我国商业银行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要把握时机,迎接挑战,积极做好各项应对措施,以利率市场化和加入WTO为契机,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以便在未来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引文注释:
[1]彭小泉.中国利率市场化[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第1页.
[2]李敏.利率市场化将凸现货币政策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3-02-25:第7版.
[3]刘彩娜.利率市场化 四大行为难[N].中华工商时报,2002-07-03:第1版.
[4]刘芳.利率市场化,准备好了吗?[N].解放日报,2003-02-28:第9版.
[5]张炜.关注3万亿元存差两面说[N].中国经济时报,2002-07-25:第3版.
[6]周春明.四大银行小城镇撤退 农信社出头[N].证券时报,2002-08-11:第4版.
[7]卢怀谦.中外银行网上大比拼[N].中国证券报,2003-02-21:第2版.
[8]邓世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9:第1页.
[9]王雍.中国银行业力图摆脱“利差时代”[N].国际金融报,2003-01-21:第1版.
[10]殷鹏.银保合作 “快鱼”先行[N].中国证券报,2003-03-31:第9版.
参考文献:
[1]彭小泉.中国利率市场化[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2]邓世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9.
[3]胡英杰.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安排[J].浙江金融,2002,(11):19~20.
[4]许文彬.利率市场化:含义、进程回顾与展望[J].银行与经济,2002,(2):35~39.
[5]王红兵.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J].上海金融,2000,(10):20~22.
[6]余新华、朱建伟、王清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24~26.
[7]沈世君.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0,(12):9~10.
[8]孙秀燕.银行业应如何应付利率市场化改革[J].南方金融,2001,(4):14~15.
[9]唐捷.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J].上海金融,2000,(6):14~15.
[10]刘百炼.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需要防范的风险点及对策[J].南方金融,2001,(3):21~22.
[11]周志坚.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0,(24):36~37.
[12]施书芳.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00,(12):13~14.
[13]李昀.利率市场化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01,(10):6~8.
[14]陆岷峰.以商业银行的视点看利率市场化改革[J].海南金融,2001,(3):22~26.
[15]吴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安全问题分析[J].金融研究,2002,(11):59~65.
[16]骆波.我国利率市场化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17~19.
[17]张志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潜在风险及渐进策略[J].济南金融,2000,(11):11~12.
[18]何静.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化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金融,2001,(3):38~40.
[19]张海宁.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0,(7):38~40.
[20]王平.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华南金融研究,2001,(2):11~13.
[21]黄晨武.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发展[J].银行经济,2001,(3):27~29.
[22]郑木清.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金融信息参考,2003,(3):9~10.
[23]骆波.近期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1,(1):27~30.
[24]程泽林、张嗣中.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2002,(7):39~40.
[25]楚卫琳.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3):63~64.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