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面前的中国农业
虽然中国的GDP总值达到了世界第7位,很多对中国未来前景的看好让人兴奋,但每当看到中国农村的经济现状,我不禁对入世在即的中国农业有一些担忧。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中国入世已为期限不晚。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同样即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中国农业只有正视自身的弱点,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并灵活运用贸易对策,才能在国际大环境中保持稳步发展,成为中国强盛的基本保障。 我国农业经过20年的发展,人民已经进入了温饱线,而且出现了粮食库存过多的压力。但这背后仍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中国农业的落后是勿庸置疑的,粮食产量虽多,但这是由70%以上的就业人口创造出来的,可农业创造出来的产值还不到国民产值的30%。纵观当今世界,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就越低,如法国为6%,英国为2.1%,德国为2.6%。中国台湾省也不到10%。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农民必须减少五、六亿才行。同时,由此而产生的农民收入偏低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城乡收入差别明显太大。与发达国家一比,中国的弱点便暴露无疑: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规模化生产没有形成,成本过高;农村人口明显太多;农业生产结构不太合理。中国一入世后,外国低成本的农产品便会一拥而入,对收入本来就偏低的中国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故中国农业应该行动起来了。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固然,许多工业的原料都来自于农业,但农业的机械化与规模化则要更多地依赖于工业。第一,只有加快工业建设,加速城镇的发展才能转移过多的农业人口。第二,工业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作出贡献。所以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得到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况且以前都是由农业在为工业作默默无闻的贡献。
前些时候朱镕基总理亲自给袁隆平拨了一笔款子,用于研究超级杂水稻,这很让农民鼓舞,中央也三令五申地要减轻农民负担,但总的来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是少之又少的,故我希望以后,国家会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中国人民进入了温饱线,但是现在的生产力已经发展了,国际形势也变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了,它也不适应世界的竞争环境。在乡镇工业欠发达的西北部地区,当然要加快开发,发展林业和第三产业,积极转移多余农业人口,而在沿海地区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支持,却原地踏步,迟迟不搞规模农业,让人顿生坐失良机之感。就拿我熟悉的苏南地区来说吧,早在几年前,已经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农户到了过忙时,开始出钱请别人帮忙耕种和收割,有的甚至把田租给别人来种了。现在不想种田的农民到处都有,弃耕的田地也不少,可田就是丢不开,税也免不掉,田地都成负担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在发达地区已经行不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该再前进一步,依靠集体的力量搞集体化规模生产了。对此,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发展建议。可以靠集体的力量把不需要土地的农户的田收集起来,并进行土地规划,使之能够适应大规模的机械生产,并由集体购入农业机械,再把这些田和机械承包给农户。同时,政府对这些承包大农场的农户可以实行暂时免税或降税的政策,以扶持这些刚起步的规模农业。这样下来,这些农场可以用一小部分粮食来补贴那些让出土地的农户,而其余的农产品卖出的钱,用一部分来还给集体之后(这应该是长期分摊的款项),剩下的就全部是收入了。这样不出几年,农场主就可以完全占有生产资料了(当然,土地仍然是集体的),再接下来,农民可以自己经营农场,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恢复国家的税收。到此为止,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规模化与科技化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采用政策扶持的办法可以大缩减达到规模化所需的时间,从而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同时,有些城市应自觉地拿掉限制农民入城的一些不合理的障碍,义务地分流农村多余人口,这对农业,对自身城市建设以及对整个经济发展都有好处。对农业结构的调整还必须深化下去。现在提出的退耕还林计划是十分有见地的。这不公是一具环保口号,还解决了粮食库存过多的压力,又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毕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不管是在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还是高效化上都是一个最好的方
WTO面前的中国农业(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