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弱我国纺织企业比较成本优势
目前,SAI在全球只有9家授权认证的机构,且在中国没有一家机构获得SAI(社会责任国际)
的认可,中国企业的SA8000认证工作只能由国外的公司来做,其费用相对昂贵。SA8000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每半年复查一次,根据SA8000授权认证机构测算,一个3000人的工厂,获得认证的费用为11万元左右。以3年为一周期计算,总费用为27万元左右(注5)。尽管我国也制定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规,但由于各种认识上执行上的偏差,造成了劳工保护的现实不尽如人意。如我国服装、纺织等行业中的许多企业还存在工资低于最低标准、拖欠或扣押工资、工作环境恶劣的现象。一旦发达国家强制要求其进口产品的生产企业达到SA8000标准,则中国出口企业要通过SA8000、保持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其生产成本必然是上升的。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优势都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工标准成为贸易出口国所必须经历的贸易壁垒,那么我国的纺织出口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提高本企业的劳工标准,企业不仅要面临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还要面临提高工人工作条件,员工培训、设立工会等许多劳工标准中所规定的准则。当劳工标准以认证的形式(如SA8000认证)出现,对于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来说,产品将有可能得不到国外进口厂商的订单要求,企业出口贸易将会受到阻碍。为了通过SA8000标准认证,纺织品出口企业还必须支付高昂的认证成本。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纺织品出口企业若要采取措施达到SA8000标准的要求,必然导致成本大幅度提升,削弱作为出口竞争优势的劳动力优势。
2.减少我国纺织行业外商投资机会
纺织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一直以来占我国纺织业出口的比例很大,而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动力之一。一旦提高我国的劳工标准,就会大大减弱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从而减少外商出口企业再投资和外商引资,对纺织业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从短期来看,实施SA8000,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而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我国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进而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物价水平。如果说,因员工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福利待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品成本,可以通过其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弥补的话,那么SA8000标准要求的高昂而频繁的认证费用无疑会成为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随着成本的提高,不但降低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影响到国内的物价和就业。
3.影响纺织业出口规模
尽管SA8000旨在推行共同的社会责任标准,但随着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的今
天,它极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工具。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纺织类等产品,已经不同程度地遇到要求满足SA8000标准的要求,给该类产品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例如,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因为没有事先经过SA8000标准的认证,欧美一些主要的进口国就会禁止或延缓进口这些企业生产的纺织品,这对我国外贸企业带来重大的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有多达8000多家企业被外国企业诉求通过SA8000标准。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珠江三角洲,有两家纺织企业由于不符合SA8000标准,跨国公司要求其中一家企业进行整顿,否则不签订单,而另一家企业则被停了订单。中山市一家500人左右的纺织厂因为没有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曾被客户停单两个月。广东一家台纺织厂发生女工中毒事件,国外客户闻讯后全部撤单。重庆一家纺织印染业向一家跨国公司出口产品,这家跨国公司就先后两次派人进行社会责任审查。
4.SA8000与经济危机对劳动保护造成的压力,
经济危机的侵袭,导致生产的盲目扩张,投资风险加大。下岗职工人数激增,收入减少,支付能力下降。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值,若无此目的,就决不会生产,也就是说是否增值已成为企业是否吸收劳动力,增加就业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收入远远低于自己创造的收入,由于经济危机所致,许多企业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垮台了。这给中国的劳动保护造成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我国的外贸企业劳动者,更是朝不保夕,企业自身权益都难以保障,劳动者也会随之而受到牵连。为面对经济危机的压力减薪、改变工作环境、减少劳动保护条件是每个企业最先想到的问题,与SA8000的认证给劳动者提供保障权益相冲突。
三、我国纺织业出口应对SA8000的策略
12月7日发布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显示,对于目前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纺织企业要正确认识和对待SA8000标准认证。具体策略如下:
(一)从企业自身建立应对之策
1.积极调整纺织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得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大企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必须适应科技时代发展的需要,企业可以将ISO9000、ISO14000和ISO18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注6),创造出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绿色管理和安全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效能和质量,从综合能力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纺织业出口的产品大多靠较低的价格与其它企业竞争,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出口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的利润,使得在这种情况下实施SA8000标准让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企业在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应加大企业的研发投人,大胆进行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低价出口的局面,为纺织品的出口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向深加工制成品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引进,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劳工标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SA8000贸易壁垒。
2.积极参与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
我国已经有不少纺织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标准的水平相当高,其出口产品应积极申请并取得SA8000认证,进一步改善国外对我国劳动标准的片面看法。特别是要重视贸易对象国的产品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商要求的标准提供产品。
3.合理利用SA8000标准,推动全面进步
积极争取与国外SA8000认证权威机构合作,争取成为其代理,受理委托检验,下厂验货、产品认证等业务,有利于纺织企业消除壁垒,促进出口,由于他们出具的检验结果在国际具有权威性,有利于冲破SA8000的壁垒。
4.培养劳工标准咨询认证人才,降低认证费用
对国内许多纺织企业来说,推行劳工标准认证的主要阻碍之一就是认证费用太高。我国纺织企业要获得SA8000标准认证只能聘请国外的咨询师进行咨询指导并经由国外的认证机构认证,一天的审核费为6000元,获得一次认证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有效期为3年。以3年为一周期来算,企业的认证费用也要近20万,这对不得不实施认证的企业来说,又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投入。因此,如果国内拥有自己的咨询认证机构及人才,则可以降低咨询认证费用,有助于SASO00认证的推广。
(二)发挥政府推进和引导作用
1.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应特别注意防范国外一些机构利用SA8000来获取企业经济技术情报。国外的相关机构频繁在珠三角地区的纺织业进行“人权查产”,并收集了很多生产厂家的经济技术资料,甚至有意拍摄了很多所谓的“危害人权的证据”(注7)。使企业了解并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劳工标准;依据我国目前已有的相关行业和工业劳动标准,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抽查;为工人反映情况创造便利的渠道,劳动管理部门应迅速做出答复,以保护劳工的权利。由于多数纺织企业对SA8000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加强SA8000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加强SA8000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普及工作,让出口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SA8000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2.加强国内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工管理
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劳工问题一直是欧美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在劳工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工作和整修过程都纳人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按照新的理念管理企业;另一方面,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给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企业要做好安全卫生关系工作,扭转安全管理落后、纪律松懈和秩序混乱的状况,以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许可体系
认证是证明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及生产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很多纺织企业产品就是因为缺少认证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坚决取缔不严肃的认证机构,鼓励国内认证机构发展壮大并积极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与国际和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相互承认彼此的认证是消除贸易认证带来的技术壁垒的通行作法。例如,欧盟以外的认证机构可通过政府和认证机构间相互承认合格评定的协议获得欧共体授予的“被指定机构”资格,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内获得认证后即可顺利进入欧洲统一市场。因此,我国应积极开展这项工作,提高我国纺织产品声誉,节省纺织产品在重复认证中的巨额花费。
(三)发挥纺织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SA8000对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