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加工贸易是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贸易方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拉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国民经济和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860亿美元,增长了近600倍 。2007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相当于GDP的19%,顺差增量拉动GDP增长近1.3个百分点。其次,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随着外商企业投资的比例增大,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这势必带动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国内生产技术、设备等需求量。第三,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变化,增加就业。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相辅相成,与技术进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时期,加工贸易加入了我国富余劳动力,极大缓解了我国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城乡统筹发展。“据测算,外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约8000万,其中60%来自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加工贸易是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就业人口达3500万。”(注1)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1.劳动力及材料的成本优势在减弱
近年来,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加之环保、安全成本的提高,加工贸易制造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价格无法同步提高,企业利润受到挤压,行业发展将进入一个低利润阶段。据调查,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未来很长时间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继续推动能源原材料价格水平的上升。虽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2004年开始出现的劳工荒现象表明,维持了20多年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转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持续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从2007年7月开始,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速度呈逐月加快之势,2008年7月份已升至15.4%,达到1995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08年1~8月份累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 2007年同期上涨12.2%,高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4个百分点。”(注2)
2.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
劳动密集型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较多地使用劳动,资本的有机构成较低,较少使用资本的技术。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和比较优势,使其成为经济发展, 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选择。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密集型企业技术选择的内涵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劳动密集型技术总是不断地被技术密集型所替代。比如,在农业上,用机械动力替代人力、畜力;在工业上,用机械装备代替工场手工设备;用自动化替代传统机械化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3.外商投资企业是主体,民营企业正在增加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2811.6亿美元,增长30.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961.2亿美元,增长19.9%,国有企业出口1967.9亿美元,增长18.9%。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6.2%,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分别下降1.1和0.5个百分点。“从进口来看,民营企业进口1250.3亿美元,增长37.2%,外商投资企业进口4843.6亿美元,增长19.7%,国有企业进口2836.9亿美元,增长44.2%。”(注3)
4.中小企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不少中小企业在加工贸易领域日益成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特别是沿海地区,如广东、上海、浙江等沿海城市,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已经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还是有些不足,产业链的延伸是重要部分,配套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集群缺乏完整的功能性,产业技术程度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集群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群居状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无法提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教育培训、信息咨询、贸易展销等。加工贸易地区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严峻的考验,让加工贸易深入到中国的内部城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加工贸易的新趋势。
二、我国加工贸易现状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
劳动密集型是属于较低层次的产业经营形态,它是与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和较为低下的劳动力生产成本相联系的。80年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国制成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的主渠道。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模式不能掩盖这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加工贸易主要部分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的发展阶段,缺乏承接国外高科技术的生产环节加工项目能力,这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当前,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必然会造成我国争夺加工贸易项目竞争力薄弱的困难局面。缺乏技术含量,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局面是造成我国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影响了内资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扩散和技术外溢,也妨碍了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二)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