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具 11 10 1
服 装 9 4 2 3
珠宝、钟表 3 1 2
附件(各种包具) 2 1 1
家用器皿 2 2
房地产 2 1 1
纺织品 2 1 1
电 子 1 1
鞋 类 1 1
包 装 1 1
数据截至日期:2002年8月26日
截至2004年5月,我国已有55家通过SA8000认证,广东省最多,有32家,占我国获得该标准认证企业总家数的58.2%。实际上,从珠三角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欧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及产值来看,在我国受SA8000影响最大的也将是珠三角。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生产条件很难达到SA8000的要求,特别是珠三角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潜在的风险很大。如果美国全面启动SA8000机制,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对珠三角一些专门做欧美国家产品出口企业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
(二)我国企业实施SA8000存在的问题
尽管SA8000标准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引入认证,但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效果来看不太理想,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SA8000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SA8000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并没有引起国内大多数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社会责任”、“SA8000”等名词及其含义还鲜有人知。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劳工系列研究”项目的一次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基本上不了解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这次调查分为几个不同的调查对象群体,对全部生产出口商品的80家工厂200名管理者的调查显示,只有55家工厂的管理者表示已经接受过与劳工权益、安全健康、环境和工作时间有关的外部调查,仅有3家玩具厂通过了SA8000认证。在200名管理者中,有65名受访者认为,生产守则对改善工人境遇不会有太大作用。对20家工厂和广州、深圳、东莞等10个城市共500名工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6%的工人听说过“公司社会责任”和“跨国公司生产守则”,5%的工人听说过“公司社会责任”,3%的工人听说过“跨国公司生产守则”,没有一个人表示单独听说过“SA8000”。调查组以面谈方式调查了广东、湖南、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200名政府官员,其中SA8000认证开展得最好的广东省接受调查者为15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8%,在200名受访的政府官员中,知道“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生产守则”或SA8000这些名词含义或其中任何一个名词含义的仅有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3%。(注4)由此可见,SA8000标准的社会认知程度的确还很低。
2、对SA8000的价值认识和重视度不足
大多数企业对实施SA8000标准、开展标准认证活动的重要意义,缺乏高度的认识。2004年5-9月间,有关组织对湖南省90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过问卷调查,产业领域包括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接受认证“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订单和效益”的占61.9%,接近2/3,认为接受认证是“出于‘良心’考虑”的占23.8%,“迫于政府或社会的压力”的占9.5%,认为“对改善管理有好处”的企业只有一家,仅占4.8%。(注5)可见,企业仍然是从满足其经济效益目标的角度去考虑是否接受SA8000标准,对这个标准的社会效益考虑得很少,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SA8000的价值认识不足。
实践证明,企业由于对SA8000的价值认识不够而导致重视度不足。我本人就是一名验厂员,多年的验厂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大多数出口企业对验厂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过于消极。有些工厂对验厂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与跨国公司做生意关键的是价格和品质,按照SA8000验厂不过是搞形式、走过场,通过了也不会增加订单,结果订单被取消还浑然不知。特别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厂家为了获得订单而应付SA8000标准认证验厂,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通过检查认证而不惜向验厂员提供假工资单和工时记录,威胁工人必须按照企业规定口径回答验厂员的询问等。
3、企业无法承担SA8000带来的成本的增加
现阶段,我国的许多企业还严重地存在着工作时间较长,职工福利较低,工作与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要完全达到SA8000标准需要有较大的投入,这势必造成产品成本增加;同时,企业也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SA8000的审核、实施与维护,这也将引起产品成本的增加。
例如,根据SA8000的标准,在认证稽查收费中采取了认证费加证书费的方式,在认证费方面采用“人/天”的技术单位,一个1500人的工厂需要12.5人/天,总费用为9.3万元左右,而人数的增长并不代表费用的同幅增长,比如一个3000人的工厂,只需要增加2人/天左右,总费用为11万元左右。对于10人最小规模的工厂,稽查认证机构最少需要2人/天,总费用大约接近2万元。认证的周期为3年,而每半年将有一次复查,所以在一个周期内有5次复查。每次复查的费用约为首次认证发证的30%,所以一个1500人左右的工厂在一个3年周期内的总费用约为23万元左右。(注6)面对如此昂贵的认证费用,不少企业面对SA8000标准认证压力,无法适应而被迫退出竞争。
(三)我国企业实施SA8000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下面,就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是我国企业实施SA8000的根本障碍
我国出口企业之所以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从而带来产品价格的低廉。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成本是欧美发达国家的1/30-1/50。我国劳动力成本之所以如此之低,一方面,是我国人口众多、供大于求导致劳动力价格低廉;另一方面,是企业大幅压缩工人的劳动力成本所致。企业往往通过大幅度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利用低工资来减少劳动成本,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尤其是玩具业、纺织业等,工人的劳动时间一天12小时是很常见的,甚至没有加班费,且一个月轮不到一天休息的情况也不足为怪。在我所住的地方,对面是一家服装厂,超时加班的情况非常严重。睡到半夜,我常常被工人的喧哗声吵醒,一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多钟,而此时,工人们才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这种低效率劳动的恶性竞争不能消除,原因即在于我国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这也是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根本障碍。
2、 企业实施SA8000受到内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
在大量存在低价格劳动力的劳动力市场里,资本才是稀缺资源。多数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自身的责任,只会一味地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所以,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自然十分淡薄。在一些加工生产企业老板的眼里,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工人的价值。如:在某制衣厂,一女工工作时手指不小心被电车针扎伤,医院认为需要休息7天,而老板却只肯给3天假,工资也不愿意照常支付。再者,从自我维权的角度看,工人缺乏基本的维权意识、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们打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只要能够赚钱,多累都能忍受。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大多数都愿意多加班,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应得的利益和权利,因而总是处在任由老板摆布的地位。因此,从企业内部来讲,就缺乏实施以劳工保护为核心内容的SA8000标准的原始动力。
企业实施SA8000标准除了存在内部动力不足的原因之外,还受到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工厂不得不降低成本,订单的价格直接决定利润,如果工厂订单价格给得很低,工厂不可能贴钱去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而工人为了增加收入也愿意加班,工厂和工人最重要的考虑都是收入,工厂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绝大多数工人出来打工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挣钱,如果无法保证这个基本前提,任何其他的要求都不可能实现。
3、政府态度不明确和相关法律缺失
企业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地方政府仅仅看到了与企业目前经济利益的关系,而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为了地方经济利益,面对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精神的种种行为,地方政府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劳工利益成为被牺牲的一方,政府管制措施严重缺失,从而降低了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紧迫感。
牢固的社会基础必须以法律为保障,我国虽然有世界上最好的《劳动法》,但法律主体缺乏维权意识,劳工权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坚实的法律保护基础。实践显示,我国企业实施SA8000存在三个方面明显的法律缺失:1)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主体地位缺失,在我国规范企业行为的相关法律中,几乎没有一部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专门规范,也没有在其他相关法律中设定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条款;2)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内容缺失;3)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约束力缺失。为此,我们期待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走得更远些、做得更细致和扎实些。毕竟,规范用工环境,意味着良好的法治环境,而只有在法治的环境里,才会有成熟的市场经济。
三、SA8000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sa8000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8(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