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它是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能在员工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潜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提高企业员工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企业文化对生命周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但更多地体现在成熟期,因为那时的企业文化更加成熟和稳定,并且深入人心。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整个生命周期曲线将会跃上更高的一个层次。
然而,我们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对这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嗤之以鼻,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空的,是虚的,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只有能立刻产生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的事才是值得做的。
5.用人机制不完善
著名的企业家南存辉曾形象地说,企业的“企”,上面是一个“人”字,去掉了“人”,“企”业就“止”了。古往今来,得人才者得天下。21世纪,更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谁拥有人才,谁会使用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但在民营企业里,用人难、难用人、人难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用人难。民营企业虽然已是国家承认并鼓励发展的经济形式,但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此外,民营企业的低起点、高风险,使那些掌握先进技术、具有高等技能的高素质的管理者望而却步。
难用人。难用人是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带来的高度集权引起的。由于骨子里的排外思想,企业重要岗位的员工大都是由家族亲属担任。这些亲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干,却靠着血缘、亲缘和地缘而在企业中位居要职。对于那些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企业想引进,但有时往往又不能真正引进。
人难用。由于集权管理,企业和员工之间仅仅是单纯的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员工没有与企业融合为一体。对于本家族的员工来说,碍于情面,民营企业的老总一般不便对他们过高要求,过多指责。即使他们什么也不做,工资也是一分不会少的。对于非家族员工来说,特别是那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来说,由于受到“人治”的制约,往往又不能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出自己的才干。因此,对于人才,民营企业的老板总是感叹不好用。
(二)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是指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生存造成的影响。一般地说,影响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融资难、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业低级竞争过度激烈等几个方面。
1.融资难的问题
民营企业的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政府、企业等直接从社会上(如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筹资,一般来说,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存单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门(如企业等)提供资金。
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大都通过亲属朋友提供资金,加上创始人自己的资本积累而凑出来的,因此融资难的问题不会显现。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后,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流动资金,这时再靠亲属投资就不大可能了。因此,民营企业需要转向市场寻求资本来源,大多数情况下是寻求银行贷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把资金借贷给这些民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300多万户民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注2)。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难题。许多民营企业就是因为融不到足够的资金而缺血死亡。
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的职能是极其重要的,并且全过程的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几次较大的机构改革,就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做出的重大调整。但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意识远未真正地确立起来(注3)。纵观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部分行业准入设置了门槛。诚然,对部分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有关行业必须要由国有企业经营外,对其它领域,特别是部分基础领域,政府也人为设置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民营企业大多数只能涉足低科技含量且竞争激烈的零售业、简单制造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形象的说,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上矗立着一扇扇“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导致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的“名义准入,实际不准入”现象时有出现,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2)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转变缓慢,服务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部门一直围绕市场经济而改变职能,但其转变较慢,政府部门仍然过多地以“行政权力”干预企业运行。企业要办执照、证件,还得围着政府职能部门团团转,手续繁多,效率不高,耗时较长。妥善处理政府职能部门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消耗了民营企业家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行(注4)。
(3)政府的立法滞后,并且有时执法不规范。法律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准绳,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不断有新问题暴露出来,不断引发企业间的经济矛盾和经济纠纷。但政府作为立法者却没有及时跟进,造成立法滞后,在法规上留下了空白点,使得企业之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工商管理部门还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执法的弹性较大,主观色彩较浓,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行业易陷入低级竞争的漩涡
行业的低级竞争过度激烈,导致企业筋疲力尽,因此造成企业在初创期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或长期处于低速成长期,后续发展无力。
如前所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和政策法规的限制,往往仅涉足低附加值的零售业和低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因此产品和服务一般居于低端,呈现高度的同质化现象,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且常表现为在较低端的价格竞争。残酷的价格竞争使企业自身也受到了影响,产值下降,利润锐减,资金萎缩,造成对再生产的投入不足,研发力量逐步衰减,企业始终在低端市场徘徊,渐渐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注5)。
三、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对策研究
民营企业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迅速陨落的流星现象必须尽快得到遏制,使我国民营企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通过研究,我们着重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素质,通过制度保障推进企业健康运行,改革用人机制等方面探索出有益的对策,有效延长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力争把民营企业办成耀眼的“行星”,成为不落的“恒星”。
(一)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此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划时代的文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注6)”
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只有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企业的提升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才能得以延长。
1.战略经营
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高瞻远瞩,具备深远的战略意识,善于从长远的角度来经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和销售渠道可能都不能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提并论。但是按照竞争战略中的目标积聚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民营企业完全有可能找到市场间隙,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民营企业在闯入市场之初,一定要有充分地调研,对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求最大,但求最准。找准了市场的切入点,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就能迅速发展壮大。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民营企业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航向,扬长避短,使企业始终处在竞争的有利地位。
2.自主创新
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必须努力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核心竞争力由软资源和硬资源两方面组成。拥有独特的、不易模仿的技术就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硬资源。民营企业需要先进的技术引进,但不能全部依赖技术引进。仅仅依赖完全的技术引进意味着你只能是别人的加工厂,只能永远受制于人。因此,民营企业应投入相当的资金和精力,用于自主创新,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练成“独门绝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