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素质提高的方向就不明确,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差距也就不明显。一个不正确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带来错误的导向。经济生活中一些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得暂时利润而受到政府表彰的企业家并不少见。这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建立正确的民营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业绩,统一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2)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强化对优秀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有利于激励民营企业家的自强、自重、自信的品质的形成。积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要削弱政府的“行政租金”,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又要取消任何企业的“所有制租金”,平等对待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的领域,畅通要素流动机制,减少甚至取消市场壁垒,鼓励资源向优秀民营企业家集中。
(3)要大力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业培训,加强民营企业家专业队伍职业化的建设。培训要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业务技能的培训,又要加强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教育;既要有管理理论的基础培训,又要有经营管理实际操作的培训,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教学;既要照顾到低学历层次的民营企业家,又要兼顾到高学历背景的民营企业家。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要为民营企业家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考核后要为他们出具社会认可的学历证明,为他们评定相关的技术职称。
(四)改革用人制度 实行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民营企业的竞争更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改革用人机制,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岗尽其职,一定能为民营企业增添无限生机。
1.任人唯贤
摒弃任人唯亲,实现任人唯贤。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必须摒弃任人唯亲的传统做法,必须取消对亲属员工曾经给予的某些特权。这样,在企业内部形成任人唯贤的局面,调动了非亲属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了“英雄有用武之地”。
2.按需设岗
不能为了解决某些亲属的就业,给他们“混口饭吃”而设立一些可有可无的岗位。看人设岗不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造成人浮于事,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一个萝卜一个坑”,民营企业内部就是要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
3.搞好激励
搞好激励,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为此,企业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激励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给予员工激励时,要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现金激励和股权激励相结合,确实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让员工不想走,不会走,舍不得走。
4.企业氛围
营造宽松自由的企业氛围,让员工感到,留在企业是有发展的。员工应聘到民营企业工作,最初的动机就是获得合适的薪金。当工作稳定之后,他们会进一步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考虑自我价值的体现,考虑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氛围,不但靠待遇留人,更要靠机制留人,靠环境留人,靠发展留人,让员工觉得留在这里就是最好的选择。
5.加强培训
加强培训,培养自己的专用人才。民营企业在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专用人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不但能迅速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让受训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企业对自己的培养。此外,极具针对性的培训,就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实力,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6.聘用职业经理人
随着民营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我们的民营企业领导者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不打破传统的“家族”观念,不寻求新的出路,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处在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应该考虑聘用职业经理人,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聘用职业经理人的前提是要制订完善的监管制度,要考察,选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职业经理人的成功选用,可以把民营企业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党和国家在法制建设和舆论环境、制度保障、市场准入、社会投资、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大力的扶植,使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民营企业一定要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会,提高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民营企业老板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推进人才战略,才能带领企业步出生命周期短的困境,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道,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引文注释:
(注1)张久荣:《2005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民营经济内参,中国民营经济内参,2006年4月28日,第3-8页。
(注2)黄亚生:《中国没有名企是因为民企作用发挥不充分》,民营经济内参,2005年,第15页。
(注3)于淑文、薛桂莲:《浅谈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与法,2002年6月,第52-53页。
(注4)李晓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第29-31页。
(注5)杨镇宇:《我国民营企业衰败的外部因素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出版社,2005年09期,第37-38页。
(注6)李文君:《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育》,统计与决策,2005年22期,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
1.张久荣:《2005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民营经济内参、中国民营经济内参,2006年4月28日。
2.刘淑敏:《打破短寿宿命》,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3.陈小丽、李波伟:《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及其金融支持》,经济师,2005年。
4.于淑文、薛桂莲:《浅谈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与法,2002年6月。
5. 李晓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杨镇宇:《我国民营企业衰败的外部因素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9期。
7.湖德军、谢伯阳、程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8.李文君:《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育》,统计与决策,2005年22期。
9.曹如中:《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学,2000年。
10.杨镇宇:《我国民营企业衰败的外部因素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
11.付晓琪:《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管理问题初探》,前沿,2005年8月。
12.任文举:《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短命”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200 3年。
13.卞莉莉、单大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企业管理,2005年。
14.钱立洁:《关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与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
15.黄亚生:《中国没有名企是因为民企作用发挥不充分》,民营经济内参,2005年。
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