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贸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且对产品的环保效应特别重视。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力度和密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的目的。
2、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认证意识不高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而我国企业对此所作的反应迟钝,到2001年上半年,仅有500多家企业,通过认证,许多企业仍然徘徊在认证之外。还有一些企业担心认证而导致价格竞争力下降,认证不积极。当然也存在绿色消费市场混乱,使人们对绿色产品质量持怀疑态度等因素。
3、面临激烈的绿色市场竞争,绿色产业基础薄弱
绿色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新兴产业。我国绿色产业起步晚、产值少、技术含量不高,还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
4、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
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少,标准制定相对落后,周期过长。这些在客观上,都不利于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另外,传统的农、牧产业分散化,未形成规模化,导致统一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难以实施,其次主要贸易对象国为高环境标准的发达国家等等。
5、对相关贸易的法律、法规和环境要求重视不够,政府管理有待完善
突出表现在:对企业的环保要求不严,环保未能与经济利益挂钩,对绿色标志认识不足,对环保产业倾斜力度不够等。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中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高,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商品的结构。但从具体出口产品类别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角多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和冲击的出口商品主要涉及农产品、食品和轻纺产品等类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法规中规定的相关产品的技术指标,如: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等等,使中国的蔬菜、纺织品、建筑材料、纸制品、电池、鞋类等出口商品遭受较大的冲击。例如:1989年中国出口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货,蘑菇罐头因存在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而被美国扣留。
2、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问题,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比2000年增长6.8%,而对拉丁美洲却增长了14.6%;对非洲增长了19.1%。但由于两个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购买力不高,实际出口总值却不多。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域。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2661.5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524.8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20.4%;出口日本449.57亿美元,占16.9%;出口欧盟409亿美元,占15.37%。以上三者就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67%。而这些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的国家。仅欧盟1996年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占90%以上。因此,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几乎所有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受到绿色壁垒措施的影响。
3、对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影响
从1978年至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增15%以上的速度增长。自1997年以后,外贸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原因除了出口基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外,主要因素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工具被广泛使用。例如:中国茶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比斯里兰卡茶叶价格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茶叶还要低两成,但由于担心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污染超标,欧洲已经削减了对中国茶的进口,减幅超过37%。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8%。这个速度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拉动。不难预见,今后国际贸易环境将日益恶化。
4、对出口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不仅涉及产品本身,而且涉及产品的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发、生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废弃物回收处理等。我国出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发、生产、包装、流通、认证检验成本等提高。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致使出口商品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出口商品包装与发达国家标准相差较大,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欧盟单方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木质包装实行严格的检疫标准,其中木质包装经过熏蒸处理这个环节,出口商品成本就将增加20%左右。
5、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
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与纠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经常受到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许多出口商品被销毁、退货、禁止进口等,这不仅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我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严重的引发贸易战,甚至对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6、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的转移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且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但是在外商投资建设项目中,我国缺乏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一些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并逃避本国较高环境标准的管制,将一些高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我国外贸问题的分析,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帮助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重新审视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战略,应把大力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指导思想,放弃不惜代价扩大出口的贸易政策,建立以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中心的新的对外贸易战略,全面适应国际贸易的新要求,提高我国外贸竞争能力,有效破除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制订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粗放式的经营,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过去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寻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已难以继续,而为改善环境、治理污染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出口资源性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反为节约国内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中国家还需大量进口原材料。所以,在制定外贸发展战略时要认真考虑进口产品对本国生态环境及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坚决禁止污染环境产品和发达国家淘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及动植物安全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2、增强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能力
尽快建立相应的监测预警机制,把被动的事后处理转向主动的事先预防、尽早把出口障碍消除在萌芽状态。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主体大多为中小型的集体私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对于发达国家随时变化的各种贸易壁垒政策没有能力及时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对国外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建立有关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针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环境壁垒繁多,应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环境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标准等,加强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例如:2002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关于禁止使用偶氮燃料指令(草案)》共同文件,使我国很多皮革生产企业出现产品出口受阻现象,但海宁市2002年上半年,皮革工业实现出口1.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其中出口欧美市场占70%以上。这是由于早在1994年,海宁市有关部门得知德国政府颁发的《德国消费品法案第二修正案》中,有禁止使用含20种致癌芳香氨基团的偶氮燃料染制的产品和销售的信息后,就开始对企业所用的燃料进行普查,并动员主要骨干生产企业寻求对策。又对皮革企业自荐的偶氮安全燃料进行检测,将不含芳香氨基团的燃料推荐给皮革生产企业。以市场预警、政策预警和政企沟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反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在应对此次偶氮壁垒时从容处事。
3、推进绿色认证制度
国际贸易中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ISO14000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绿色标志认证等。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中的首批正式标准ISO14001~ISO14002。这些标准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质量标准,而是致力于为各类组织提供一体化的环境管理规范、体现产品生命周期思想,推动各行业以至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环境行为的改善。另外,发达国家还建立了各自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要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在申请并审查合格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以后方可进行。如美国的UL、HACCP,欧盟的CE,德国的GS(欧盟准许CE或GS共存)等。这些认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意味着取得这些认证,就同时取得了多边的认可,获得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打破一些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争取获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企业绿色认证的具体措施有:采取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的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于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产业、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政府采购政策等。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容易获得信贷等。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6(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