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的作用逐渐减弱,以环境保护为名提出的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阻碍。由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措施大多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技术发展水平等为参照标准而制定,势必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研究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着重研究绿色贸易壁垒这一热点问题,为我国企业如何做出策略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详细阐述当今国际贸易中的这一新型的贸易壁垒状况,结合各国实例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当前面对这一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表述,通过分析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做出了如何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壁垒、国际贸易、 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伴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绿色贸易壁垒也得以迅速发展。
对于绿色堡垒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和措施。由于这些措施,限制了有关产品的自由贸易,通常是一国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进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种认为: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只不过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它是在贸易中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出现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绿色贸易壁垒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理,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它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有其合理一面;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幌子,其实是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从而构筑新的贸易壁垒,也就是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
(二)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绿色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最大限度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使得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日渐频繁、广泛的国际交往中,环境污染超越了国界。对全人类的生存前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环境成为人类首要问题之一。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真正走向前台并扮演重要角色,是以1995年WTO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的,1999年11月3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从而使环境和贸易这两个原本在世界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的纽带联系在一起,绿色贸易壁垒随之盛行。
绿色壁垒产生和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而,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作用已经不很明显,而以保护环境的贸易壁垒显现出了优势。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更为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利用其丰富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资源将原材料加工地建在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1、 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限制或禁止商品的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
2、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4、 绿色包装制度
许多国家制定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5、绿色补贴制度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6(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