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都是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后第三批经济腾飞的国家,双方经济起步的时间基本相同,加上双方基本相同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相同的地理位置,必然决定了双方所承接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也最终导致了双方经济结构的同构性。同时双方也必然会在吸引外资上展开竞争。
1、经济结构同构性的问题
所谓同构性指中国与东盟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产品结构、出口市场趋同。同构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大障碍。我国和东盟目前在国际分工上基本属于同一层次,都以加工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即使是新兴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我国与东盟在整体上也是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便造成了产品结构基本相同。由于产品相似,所以在相互贸易中,各国政府肯定是支持保护本国产品。于是便会设置种种壁垒阻止他国产品,这严重影响着相互贸易额的增长。另外中国和东盟主要出口市场趋同,最主要的贸易伙伴都是美国、日本和欧盟,这将不可避免的引起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促使双方产品的成本趋于一致,为了使本国产品具有竞争力,各国政府有可能制造一些贸易壁垒阻止本国一些有成本优势的原料进入其他国家。这成为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一个障碍。
2、吸引外资的竞争
东盟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地区,FDI在中国和多数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双方都是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使用费用、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的,但由于国家规模不同,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更具优势。1999年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为400亿美元,占流入亚洲投资总额的42%。东盟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有160亿元,只占流入亚洲投资总额的17%。
(二)差异性引发的问题
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和东盟各国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100倍以上,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东盟国家中,新加坡人均GDP目前已近3万多美元但是缅甸、柬埔寨人均GDP还不到400美元。缅甸、柬埔寨实行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新加坡是以贸易为主的城市型经济,马来西亚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还有泰王国,社会制度也相差甚远。这些巨大的差异给中国-东盟的合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发达国家想尽快打开不发达国家的大门,把自己过剩的产品和技术向不发达地区推广;而不发达国家想得到更多的经济援助,并不希望贸易自由化进度太快,要多一点保护措施,以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担心发达国家对其进行贸易性和资源性掠夺。各成员国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得各个国家在市场开放的程度、步伐及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这些分歧也影响了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东盟老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自由化进度较快,东盟新成员相对落后,自由化进程也相应落后。加上东盟各国加入了不同的经济组织,因此造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实际存在3个时间表。首先是APEC时间表。中国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是APEC成员,2020年前APEC将实现贸易自由化。第二个是东盟内部的时间表。东盟要求2010年建立东南亚自由贸易区,2018年之前实现区内零关税。最后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即2010年实现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要想如期建立就必须想办法缩小区域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并且统一时间表。
(三)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影响力相对薄弱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否顺利建成并健康发展取决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贸易与投资能否较快增长。就目前发展的情况而言,两者在相互贸易和双向投资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相互贸易上,贸易比重显得很低。虽然东盟早已是我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但是东盟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只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约9%。虽然我国早已是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但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只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5%多一点。在双向投资上,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影响力相对于美、日、欧来讲显得薄弱,这便为美、日、欧阻挠自由贸易区发展埋下隐患。
(四)政治因素的影响
1、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诸岛有领土纠纷
从历史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毋庸质疑的主权。但该地区拥有丰富石油资源,这使菲律宾和越南也对南海诸岛提出了领土要求。中国希望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密切与东盟的经济联系,避免双方在有领土争端的南中国海地区发生公开冲突。中国对此采取的原则是“主权归我,搁置争端,共同开发”。但是主权问题是独立国家最主要的政治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经常会有摩擦,甚至有爆发冲突的可能。
2、海外华人问题
海外华人是中国东盟之间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对于华人来讲具有亲和力。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华人超过了2500万,这些海外华人手里掌控着巨额财富,对于故土的情感促使许多华人投资中国,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纽带。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数量多,经济实力强,东盟的许多国家担心被中国同化,对华人采取较为严厉的文化同化和种姓消除政策,许多华人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甚至也没有了自己的汉语名姓。还有一些国家由于政治派系、种族宗教的斗争,华人经常成为牺牲品,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华人问题处理不好必然造成东盟一些国家限制当地华人对中国的投资,影响双方经贸往来。 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