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飞速增加。1990年以前,世界上只有27个自由贸易协定进入实施阶段。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已经有259项自由贸易协定在WTO登记备案。目前有已经有180多项处于实施阶段。在欧洲,2004年5月1日,又有10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目前已拥有25个成员国,人口达到4.55亿。欧元正式流通,欧盟进入了新的层次。在北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亿消费者,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智利、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等国也开始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美国计划将自由贸易区扩展到整个美洲地区。东南非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已经在区内实现了零关税,并由自由贸易区顺利过渡到关税联盟。在亚洲,印度和南亚七国成立南亚自由贸易联盟。新加坡和日本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亚洲其他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呈明显加速趋势,近几年将会有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署。
由上述可见区域经济—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区域合作积极应对全球竞争,通过建立贸易集团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选择。中国和东盟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促使双边贸易与投资的进—步扩大,加快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好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中国与东盟自身发展的需要
无论世界上建立的哪一个自由贸易区,其建立的根本目的都一样,那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贸易利益,为自身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与东盟各国也不例外。
1、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等沿海地区凭借与香港的地缘关系,承接了香港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接收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了“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的加工模式。这种模式给我国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大批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开始进入,我国自身技术与资本的积累也有了一定规模。为了使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需要将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化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到西部地区和东盟一些国家,通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减低转移的成本从而加速转移的速度。
(2)我国能源战略的要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然而我国自身的原料根本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我国也不能纯粹依赖中东来获取能源。为了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我国就必须将能源的来源地多样化。东盟有着丰富的矿石、木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原资源。如泰国和印尼盛产橡胶,菲律宾、印尼和泰国盛产木料,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存在大量石油等。所以我们有必要同东盟建立一种稳定的经贸关系,以便使我国低代价高安全的获取能源。自1998年至今,中国对东盟贸易已连续7年出现逆差,这主要是我国从东盟进口原料造成的,如果关税可以进一步降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减少逆差。另外东盟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她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马六甲海峡更是中东到我国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与东盟建立稳定的关系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3)落实西部开发的需要
我国为了缩小西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口号。这对于我国的安定团结,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相当重要的。但我国西南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就吸引外资而言不具备广东、福建的优势。但对东盟而言,在地理上却有绝对优势。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这些西南省区将会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桥头堡和中转站,再加上我国对西部的优惠政策,东盟各国以及我国内部在西部地区的投资将会增多,将会极大的促进西部发展。现在东盟在华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到时将会向内陆和西部地区转移。西部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当地市场依赖性较强的行业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4)我国建立其它自由贸易区的“试验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参加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这对中国来说有着巨大的意义,他成功建立所取得的经验可以供建立其它自由贸易区借鉴。更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她对于我国发展的意义丝毫不逊于当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意义。
2、东盟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1)东盟各国强化和优化自身的需要
世纪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各国意识到只有加强自身的合作才能拯救自己、发展自己。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处理东亚金融危机时的迟钝以及最终的失败结果证明了东亚依靠别人的救援是不现实、不成功的。东盟的经济长期依赖于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政策并没有使东亚摆脱困境,反而中国承诺的人民币决不贬值给了东盟巨大支持,避免使东盟经济进一步恶化。美国自“9.11”后经济受到重创,进口减少。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使得日本越发保守,对东盟的技术交流和技术更新也变的迟缓,日本对东亚各国的产业转移基本处于停滞,日本倡导的“雁行模式”已成为历史。日本对东盟的投资也大幅减少。日本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东盟最大投资国,但到2000年,日本已不在前几位。欧盟则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盟国的扩大和欧盟经济的—体化上,无暇顾及东盟。反观中国经济则是连续多年稳定快速增长,且中国与东盟有着地缘优势,所以与中国建立紧密的贸易关系成了东盟各国觉醒后的必然行动。 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