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出口贸易模式,长期以来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该理论可以阐述为发展中国家缺少资本和技术,而拥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因此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发达国家则进口前者,出口后者,该理论在解释现实中某些贸易格局是非常成功的。事实也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描绘了绚丽的篇章。20多年来,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对我国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对外贸易能够持续并迅速发展,加工贸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利用以前相对有利的经济环境,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出口模式。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生产为基础,把进出口结合在一起的贸易模式,它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最大区别是原材料的来源地不同。一般贸易出口是指使用本国原材料制成半成品或最终产品的出口。而加工贸易出口的特点是原材料从国外进口,在国内加工后出口。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比,在进出口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贸易在进口原料时缴纳的增值税,加工后出口时可以返还;而来料加工贸易更是在进口和出口时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在国内的生产链条和增值系数低,由此可见,一般贸易在提高国产化率和出口创汇方面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加工贸易虽然在总量上保持优势,但实现的比较利益较低,而一般贸易实现的比较利益较高,而且,与加工贸易相比,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更有主动性和自主性。而我国靠以加工贸易的出口贸易模式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出口贸易模式,已经存在越来越多的缺陷,而中国长期以来过度依赖简单出口加工的经济方式,已使中国在实际贸易中遇到很多困难。
二、我国现有出口贸易模式存在的危机表现及原因
(一)、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出口的不协调发展
与一般贸易方式相比,我国对加工贸易的政策优惠过多,相当于给加工贸易企业过多的补贴,一方面造成加工贸易产品和一般贸易产品出口竞争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也造成了一般贸易出口质量和份额比较低;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加工贸易质量升级的动力,导致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增值率低,刺激了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也影响了外资对我国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加工贸易有其缺陷性
1,目前加工贸易虽然规模大,但大多数是简单的加工装配,加工环节在都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增值系数低,出口商品结构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说穿了,就是靠贴牌加工挣点加工费,靠国内廉价劳动力与国外比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为足。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局限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比较利益的产生是以规模报酬不变,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即劳动力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为前提的,但处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被子改良、人工合成甚至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比较优势的概念是相对的、静态的,一国在某些方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方面必然具有比较劣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会使我国的产品生产结构单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萎缩。而且,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原来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减弱,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我国的工资水平增长很快,沿海地区工资水平大幅提升,据1985年和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工资水平上升了42.1%,北京上升了48.9%,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在减弱,正面对东南亚、南亚甚至其他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优势的压力。 论我国现有出口贸易模式的危机2(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