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04年,我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1000美元,超过日本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三外贸大国,但是,虽然中国目前是一个外贸大国,但绝不是一个外贸强国,现有的出口贸易模式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是相吻合的,并且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使我国获得了一些贸易利益,如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但是,我们需清醒认识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着的一些制约因素,这种贸易模式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一点,中国政府也已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现行的外贸出口鼓励政策也在逐步调整,就出口退税而言,对出口产品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偏向,主要鼓励出口技术型产品和其他非初级产品为主。在今年厦门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上,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未来中国在对外贸易合作中要站在一个新平台上,一方面合作项目有更大规模,另一方面则要提升技术合作的层次和深度。这表明:已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中国政府,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也逐渐有了“挑肥拣廋”、追求效益的科学发展意识。然而中国的外贸任重道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和的加快,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贸易模式应有所改变。
(一)、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缺陷,我们要考虑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所谓竞争优势,是动态的比较优势,即在某一行业或产业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技术进步或发展规模经济从而内生性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在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目标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获取动态的竞争优势上。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却不一定具备竞争,我国应在不放弃发展密集型这一优势产业外,同时把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向国际分工合作,也就是通过广泛参加国际分工,分享全球技术进步的外部效应,促进本国技术进步。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显端倪,世界产业结构变化。我国应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已与过去不同,出现了大批熟练工人,白领工人也在迅速成长。今年中国大学文档生将超过300万人,可以想象,未来十年中国将出现3000万到4000万大学生,这是一个浩大的新的白领劳动大军,在高新科技领域上,他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增加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
首先我们要改变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大、一般贸易所占份额小、不利于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与分工中取得更多的比较利益的状况。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有机的结合,增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其它产业的关联度,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使加工贸易与本地的零部件、中间产品供应商形成有机结合,形成一种连带的出口,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结合国际分工的新趋势,改善加工贸易政策,特别是取消目前存在的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政策障碍,如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在税收方面的政策差别。
(三)、提升加工贸易质量
1,目前,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仍占主导地位,我国应调整加工贸易方式,加快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有效发挥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 论我国现有出口贸易模式的危机2(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