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 6,187 5,441 746 51.5 58.1 16.2
马来西亚 942,546 322,026 620,521 17.2 25.6 13.2
菲律宾 356,554 162,031 194,522 13.5 10.6 16.0
新加坡 1,093,440 579,188 514,252 1.1 0.5 1.6
泰国 705,030 233,745 471,285 6.4 4.2 7.6
越南 281,520 180,454 101,075 14.1 17.4 8.8
从以上两张表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及2001年分别相比上年同期,我国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浮动较大,对个别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及越南,进出口已经出现逐年递减的态势。
(四)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影响
随着后冷战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本民族的中心任务,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由于其产业结构特别是出口结构与我国现有出口结构相似,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同我国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最突出的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甚至越南以及巴西、墨西哥等也参与竞争。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将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形成最直接的冲击。
(五)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带来了双重不利影响:一方面,危机大大降低了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劳动成本,严重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主要是有两个基础:一是我国相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二是这一优势引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向中国大陆的大量转移。在过去十几年中,正是这种转移推动了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东南亚危机使上述优势大为减弱甚至消失,使上述转移过程严重受阻,使海外资本投向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势头大大减缓,甚至不排除今后出现部分资金回流的可能。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它一方面严重动摇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说明了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脆弱性:一个大国,以建立在外来资本和技术基础上的加工装配业作为出口的支柱,既不合理,也相当危险。
(六)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影响
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国际上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限制和反倾销进一步增多。日本过去对我国出口商品限制较少,可是今年已正式决定对我国大葱、鲜香菇、蔺草等农产品临时启动一般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并把另外15种产品列为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的候补对象产品。 迄今为止,全球对华实施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总数已达429起,影响我国出口超过1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又已立案12起。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已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重要障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世界经济减速导致外部需求增长放缓,是我国出口增长速度降低的基本原因。由于我国约一半贸易量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放缓直接引致加工贸易出口相应放缓。
(七) 加入WTO对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影响
WTO体制是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条件下产生的。虽然WTO体制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主张通过实际有效的计划来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以与它们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WTO体制的内在缺陷也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WTO的反倾销规则的内在缺陷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这些缺陷包括:
(1)专家小组在进行倾销评审时偏重进口国所提供的证据和解释;
(2)倾销的定义模糊,使裁决缺乏客观标准;
(3)对“损害”实行累积评估,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卷入反倾销案的危险等。
第二,近年来发达国家一直主张把诸如环境保护和劳工保护的内容纳入WTO体制,其用意在于以苛刻的环境保护和劳工保护标准来抵消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环境保护已经纳入WTO体制之中,但有关规定非常模糊,为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提供方便。
第三,WTO体制中心“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只是作了一个很空泛的规定,缺乏实质性的内容,难以对发达国家形成硬约束。这对于一贯奉行“国内法高于国际法”原则的美国来说尤甚。显然,这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是很不利的。
三、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对加工出口贸易正在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 投资主体的变化 论我国现有出口贸易模式的危机3(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