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以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使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变得比较冷,对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在近五年来,年均增长水平低于我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也低于中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水平。据商务部统计,日本已经从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低到去年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另外,目前的这种政治关系影响了两国一些经济合作项目的研究和探讨,对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从2004年中日贸易的实际发展来看,中日贸易占我们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17.5%下降到14.5%,下降了三个百分点,但是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的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2004年的16.5%。可以看出,中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程度正在出现弱化的趋势,而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仍在不断增强,从这个比重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现阶段,中日双方的经贸关系存在以下问题:
1. 双方贸易摩擦频繁,摩擦领域广泛
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在压力之下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战从农产品扩大到工业品,又从启用保障条款到采取技术壁垒措施,来限制中国商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中日贸易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对单一、 质量不高、营销渠道简单和信息闭塞所造成的。
2. 在投资领域里存在的问题
目前日本还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直接投资国,据不完全统计,中日贸易中约有50%是由在华投资的日资企业完成的,日本对中国的投资额有400多亿美元,日本在中国建立的企业有三万多家,可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进出口的诱发效应和返销效应是很明显的。但是中国企业对日本投资还刚刚开始,只有130家左右,金额也不是很大。从经济的发展来看,今后中国企业对日本投资还会呈增加的趋势。
3. 经济增长差异与“中国威胁论”
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日两国经济增长态势的巨大差异在客观上助长了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不少人开始对通过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现代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使其成为日本在东亚的最大竞争对手,这显然非常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
4. 技术交流方面的现状
由于日本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些企业制造的产品返销日本或出口第三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但是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技术转移程度较低,这已相当程度地违背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初衷。
4.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争端问题逐渐增多。
日本近期将保护知识产权置于“知识财产战略“的首要位置。近几年涉及到中日两国贸易的知识产权纠分变得突出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被卷入知识产权纠纷,诉讼案件接连不断。这些知识产权纠纷往往针对国内某些领域的领头企业进行,目的明确、筹划周密,诉讼的结果无论是判决还是和解,都对被诉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前景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
(一) 能源竞争
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是个极度缺乏能源的国家,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要能源产品几乎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而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超过了50%,其过度依赖石油已造成能源消费结构的严重缺陷。日本便依仗资金和技术两大优势,并通过收购、并购等经济手段,猎获大量的国际油气资源。
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在能源构成上,存在富煤缺油少气的现状。近两年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日两国面对同种资源紧缺状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海石油勘探之争就是能源竞争最典型的代表。
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东海大陆架位于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矿产资源。中国早在70年代就已开始了对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据了解,东海的油气储藏量达77亿吨。近年来,我国东海油气勘探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带。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东海至少有40海里宽的争议海域。与日方坚持的“中间线”原则不同,中方坚持的大陆架自然延伸法则。二者的标准不一,造成至少相当于3个浙江省面积的海域的争执。尤其是在海底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域,争执尤其尖锐。
中国需要用东海的石油来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可是日本也需要东海的石油,因为这可以使它减少对不稳定的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不过中日围绕东海主权问题的纷争不仅是因为这里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还与两国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有关。事实上,阻碍中日纷争得到解决的根本障碍不是石油,而是尚未消除的历史积怨。在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供应紧张的形势下,特别是当中国正在开发的包括“春晓”在内共五处油气田初步取得成果的时候,日本开始制造种种舆论,东海资源之争逐步浮现并两次上升到政治层面。其实,这一事件的背后,无非是国家利益的争夺。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使原本存在的分歧更加扩大化。
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近邻,同为资源依赖型国家,加强合作比加强竞争于双方均更有益。但在政府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却难以实现。总的来说,在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问题上,中、日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从历史上看,这种利益冲突未必会带来矛盾和对抗,但往往却是矛盾和对抗的诱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只会飞速增加。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否保证石油安全,就决定了军队能否开动,社会能否运转,生活能否维持。中国要想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又要保证自己能有长期稳定廉价的石油供应,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