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对比,分析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和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意义,得出中日经贸关系应该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历史与现状、挑战、机遇、双赢
【正文】:
中日两国是亚洲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在21世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区域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两国能正确面对各种复杂挑战,建立长久稳定的经贸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发展。现今,中日关系处在十分敏感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必要。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取得双赢。
一、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 中日经贸关系的历史
中日经贸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交往中,既有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又有历史的恩怨,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日双方走上了贸易合作伙伴的道路,资源的互补性和人文地理优势使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贸合作也日益加强。
中日经贸关系在我国对外贸易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93 年到2003年的连续11 年中,日本一直是我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是我国吸引外资、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也是向我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援助最多的国家,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开发区的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两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额连年攀升,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基本形成互相依赖的格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企业正加速生产基地对华转移。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最新财政年度报告显示,日本对华贸易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20% 大关,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从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的30多年来,中日两国在经贸交往中不断合作,成绩巨大。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在70、80年代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贸易额由1990年的16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679.9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降低,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比重大大提高,其中矿物燃料及产品对日出口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18.4%下降到2001年的4.4%。制成品比重大大提高,电机、电气、音像设备机器零部件对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16.6%。双方贸易正向水平贸易分工方向转变,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制成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额的发展变化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中国对日本出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
1982 88.6 53.5 35.1
1990 166.0 90.11 75.9
1995 574.7 284.7 290.1
1996 600.7 308.9 291.8
1997 608.3 318.4 290.0
1998 579.4 296.6 282.78
1999 661.7 324.0 337.7
2000 831.7 416.5 415.1
2001 877.5 449.6 428.0
2002 1090.0 586.3 503.7
2003 1335.76 689.9 645.86
2004 1679.9 857.9 822.0
(二) 政治低潮影响下的中日经贸关系现状 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