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法规不完善,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它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有关引进外资、进口等法规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的体系,但因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梗,现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会计法规未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在利益的驱动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保护环境与恶化环境的现象并存,致使农产品、水产品等污染严重,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创汇。
3、企业认证意识淡薄,认证能力低下。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此反应迟钝,没有积极主动认证。截止到2001年上半年,在我国已获得该认证的企业仅50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三资企业,国内通过认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家电行业,更多的企业仍在IS014000认证之外徘徊。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认证不积极,存在侥幸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另外,企业对国际市场在新经济形势下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如关于安全问题,欧盟由于疯牛病的发生,对食品的安全重视程度加强,成立了欧洲食品安全机构,颁布了许多法规,对进出口产品在安全使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做出了规定,美国等一些国家更是如此。可是我国许多企业对此都不够重视,或无法从有关渠道获悉这些法规。
三、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出口企业除了自身要采取有关的措施和对策之外,还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以及相应的行业组织的配合下,才能有效地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建议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1、建立和加强专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咨询和研究机构,及时汇总、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加强对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标准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研究主要贸易对象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时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2、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完善的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国内企业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识,改进产品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尽快通过国际标准与质量认证,主动攻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加入WTO后出现的新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并适时构筑我国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使外国因害怕报复而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
3、应充分运用TBT规则来抵制国外不合理的技术壁垒,以争取在外贸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我国应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规定的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疫制度方面实行非歧视的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如果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技术标准而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依据国际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通过磋商、谈判解决,也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利用相互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规定,突破发达国家的歧视性技术性贸易壁垒。
4、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防范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尤其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企业的本领,加紧开展相应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分析测试理论,熟悉分析测试领域的动态,了解入世后我国分析测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与要求,以便在更广泛的基层范围内使我国的分析测试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联合,项目共建,加大技术机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投入,组建检测集团;培育检验市场,大力发展委托检验和验货业务,把检验机构办成中小企业的实验室;尽快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二)出口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贸易商品的结构,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产品达到进口国要求。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水平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我国外经贸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在技术设施、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包装等方面,都必须以环境竞争力的提高为主参与市场竞争,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拓广阔的绿色市场。 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