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讨论均是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微观主体进行分析,探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能够在保证场馆提高利润的同时,为大学生服务。接下来,我们将从宏观上就政府对解决大学生运动场馆供不应求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六、政策性建议
(一)扶持建立专门对大学生开放的连锁经营的体育场馆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强烈希望建立专门针对他们开放的体育场馆。因此政府如果要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就应该扶持建立一批专门针对大学生开放的体育场馆。
考虑到大学生来体育场馆消费的交通费用、时间成本等,体育场馆都存在一个合理的消费半径,它覆盖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有限的。单个场馆的盈利程度可能会低于同规模的体育场馆。但是如果采取在各大高校内或附近设立连锁经营场馆的模式,情况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因为连锁经营的体育场馆存在以下几点优势:
品牌优势。连锁经营的体育场馆由于其规模大、设施齐、服务到位,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信誉,甚至形成一种去体育场馆消费的时尚,吸引众多的大学生前去运动消费。
区位优势。与校外大多数体育场馆相比,它更接近消费者,更有竞争优势。
推广优势。企业市场营销、广告在各大学的投放量达到一定规模,就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知名度
(二)税率优惠
商家之所以不太在乎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只占校外体育场馆顾客里一个很小的份额,而且大学生能接受的价位也很低,商家从每位大学生顾客身上获得的利润也少。如果对场馆面向大学生这部分收益实行税率优惠政策,降低一定比例的税率,就能增加它们的利润,使它们更有动力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大学生前来消费。
(三)扩大对大学体育事业的财政支出
体质是人才成功的支柱,是衡量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使人类适应未来挑战的全面素质中的基础素质之一,而运动则是培养良好体质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使高等学府能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的人才,政府应该进一步扩大对大学体育事业的财政支出。
根据法国的经验,运动场馆的投资额是先递减,达到一个最小值之后又再需要一个较大的初始投资额,然后又递减的过程。
在法国,市政当局是运动场馆的主要投资者,在预算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市政当局采取了“维修、改造、重新布局”三结合的方针,并加强了各市镇间的合作,比较成功的解决了运动场馆更新换代的问题。
根据中国体育咨询网的数据:
在中国的具体落实上,则要确保专款专用,设立一个专门的大学体育事业收支账户。如果只是每年给各大学一笔拨款,却不去调查落实这笔款项的去向,很可能就被挪作他用了。因为现今大学需要投资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难以确保这笔资金不会用作其他用途。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监督是很有必要的。
七、总结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运动资源短缺的问题单纯依靠校方或校外运动场馆都难以解决。在校内,由于大学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扩大场馆规模,提供较完善的体育服务。而校外体育场馆的顾客以中高层收入者为主,大学生在它的收益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小。同时如果校外体育场馆吸纳较多的大学生顾客,很有可能造成体育场馆的拥挤、降低中高层收入者的身份地位等问题。由于这些连带外部负效应的存在,存在学生消费挤出运动场馆主要顾客消费的风险,因此风险规避型的管理者不会愿意接纳很多的大学生顾客。校外体育场馆也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
综合比较各方因素,我们认为比较可行的是由校外公司与校方签订和约、承包经营体育运动项目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的巨大运动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公司也有相当的利润。从理论上讲,这种公司,学校和广大同学都受益的模式是皆大欢喜的。但要在各大学推行,还要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考虑采取连锁经营等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
据悉,北京市政府已经开始将一些奥运场馆建在高校,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大学生运动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能很好地解决赛事过后运动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将会有更强的财政实力来投资高等教育,到时这一问题也就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但在现阶段,随着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运动资源短缺的问题仍会越来越突出。如不尽快解决,将会使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成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当中的一个软肋。
由于准备时间仓促,这篇调查报告有待深入之处还很多,例如大学生体质下降与缺乏运动的相关性、调查对象是否有充分的普遍性、校内校外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等。
我们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来继续关注、研究大学生运动资源短缺问题,为大学生运动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张馨 《财政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冯力 《回归分析方法原理及SPSS实际操作》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平狄克 《微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斯蒂格里茨 《经济学小品与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