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向工业扩散,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电子产品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先后从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更新了四代。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节奏性加快,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增加,这些不能不要求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变革。
(二)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
战后出现了旺盛的的市场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和相互兼并,出现了许多大型、特大型的企业,它们不仅拥有几千、几十、上百亿的美元的资产,而且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例如,在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排名北197们的日本小松机械制造公司,1991年销售额达72.79亿美元,利润额为2.3亿美元,雇员近2.5万人。该公司是日本著名的载重汽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还从事机器人、塑料工业等多种经营,在美国、英国、东南亚均建有合资公司。
企业规模和经营领域的扩大均使经营管理复杂化,经营决策不公要考虑企业内部,更要考虑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文化环境。
(三)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工人阶级斗争
市场的无序竞争必然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继1920年以后,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1937年美国经济严重萧条使人触目惊心,迫使众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导致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包括中国、越南、朝鲜、东欧在内的一大批国家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一个时期内创造了经济调整增长的奇迹,对西方原来实行的制度构成了强大的威胁,迫使这些国家改变管理策略。例如,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凯恩斯主义,刺激投资和消费;同时,企业主从长远利益考虑对工人阶级也作了让步,结果便消费需求迅速增加据统计,1945-1970年,美国人均年消费量,白糖增加40%,牛肉增加50%,家禽增加100%,家用电器、私人电话、家用轿车普及率达到80%以上。在利润驱动下,投资猛增,西方各国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科学哲学和教育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科学哲学思形成,不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而且在社会科学、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数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与管理学相互结合,扩展了管理者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知识宝库。
教育事业的民展为理化企业管理准备了大量人才,从国会议员到企业经理,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对管理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2. 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理论支柱
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是,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主要的理论支柱。
行为科学的兴起
科学管理过分强调理性管理,不重视人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使许多企业士气不振,甚至导致阶级对抗,因而引起社会各阶层极大的担心和不安,他们要求重新检查企业管理的活动,创立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西方管理学者反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行为科学便应运而生。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企业职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职工的各种需要、欲望、动机、目的、内动力、个性、情绪、思想等。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上述因素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进生产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开始于是乎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其理论科为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是叛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1880-1949年)。后期的行为科学则是50年代以后,由于管理学的发展,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风地的新理论。目前,行为科学中与企业管理直接有关的部分通常称为“组织行为学”。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性假设、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
对人的管理的基本哲学——人性假设。行为科学认为,管理方式不同源于对人性即人的本质)持有不同的看法(即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1906-1964年)在1957年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X理论与Y理论。他认为,传统管理强调对工人的监督和经济刺激,强调等级制度,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人天生懒惰,不愿承担责任缺乏创造性。他把这种认识和管理哲学称为X理论。麦格雷戈认为,应当建立这样一种假设:大多数人愿意工作和承担责任,而且具有创造力,但需要领导者给予信任,创造一定的环境。他主张管理人员要把工作重点放到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上去,并把这种管理哲学称为Y理论。
还有一些学者把人性假设分成龙配套种:①经济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们的工作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得奖,经济利益的分配决定着人的积极性。②社会人假设。梅奥等到人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该项学说认为,人不仅有经济利益方面的需求,而且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人际关系对士气的影响有时超过物质条件。③自我实现人假设。该假设认为,所示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表现,只要环境许可,每个人都能国取得成就而奋斗。这是麦格雷戈Y理论的核心。④复杂人假设。行为科学家恭恩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动机。
个体行为理论。个体是群体与组织的甚而,研究组织行为先要研究个体行为,会为科学研究人的个性、知觉、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瓶颈对人的行为、彬纯净的影响,其中激励问题是个体行为的研究重点,也是行为科学中最发达的最吸引人的部分。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有时被定义为:“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影响较大的群体行为理论有:①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对个人行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②心理学家史密斯等到人提出的“士气”理论。该理论主张组织目标与职工需求趋向一致,从而达到士气高、效率高的目的。③心理学学梅奥等人提出的群体规范及非正式群体的理论。该理论主张认为,群体中共同遵守的判断是非的准则就是所谓群体规范,对人的行为明显的导向及制约作用,这种规范不仅存在于由制度界定的正式群体内,而且也存在于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内。④群体内沟通及交待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要重视群体内相互沟通,要立善于利用非正式网络发送沟通。⑤群体冲突的理论。论理论主张区分冲突性质,利用建设笥冲突,限制破坏性冲突。
领导行为理论。在群体和组织中,领导是常见的现象也是决定群体和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行为科学提出了诸如领导的有效性理论,领导风格理论、领导方式理论,领导人物质理论等。同时还开发出一些领导行为的诊断工具,例如,日本大阪大学心理学教授三隅二不二,将领导方式分为P型(目标达成型)、M型(团体维持型)、PM型(两者兼强型),pm型(两者均弱型)。他还设计了一套调查表来评价领导方式,认为PM型效果最好。
管理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