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才流失导致知识、技术、客户资源的流失
人才流出的同时,带走了知识、技术和市场资源,尤其是部分人才流向中国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和国外石油石化企业等竞争对手,直接或间接地强化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四、胜利油田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用人机制相对滞后
在用人机制方面,胜利油田虽然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有些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在对“当前人才管理工作中最突出问题”的问卷中,34.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论资排辈、缺乏竞争机制”;在回答“为了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这一问题时,63%的人选择“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由此反映出人才对改革用人机制的愿望。
(二)分配机制相对滞后
在分配机制方面,平均主义现象在胜利油田仍然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太大差别,工资待遇与市场价位脱节,缺乏薪酬待遇与岗位、贡献和效益累计挂钩的激励政策。调查问卷中,54%的人对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不满意,回答满意的仅占4%。在收入分配上,97%的人认为应该拉开差距,让有贡献的人先富起来,仅3%的人认为大家继续齐步走。同样,在回答“当前油田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足之处”这一问题时,被调查者中60%的人认为“分配、激励机制不到位”。
(三)培训机制相对滞后
从目前来看,胜利油田培训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和人才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是对新进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职业生涯设计和后续跟踪培养,个人发展缺乏组织设计和明确的目标;二是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往往只考虑当前工作需要,越是骨干人才越没时间接受教育培训;三是对油田送出去参加高层次进修班、攻读研究生的人才,缺乏后续跟踪培养督察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有些往往学业完成后就跳槽走人;四是绝大多数二级单位没有切实可行的员工知识更新计划和制度,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普遍反映,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的机会少、参加油田内部或专业系统内部学术交流的机会少,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更是难上加难,仅靠自学补充新知识往往不系统,也难以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五是人才对目前进行的各类培训感到不满意,调查中有65%的人认为培训质量不高,流于形式;有22%的人认为培训内容陈旧;认为培训质量较高的仅占11%。
五、胜利油田人才流失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公平公正、市场配置为主的用人机制
1.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完善公平竞争机制
在科学定责、定编、定岗、定员、定上岗规范的基础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对油田一些紧缺、关键技术岗位,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公开考试、答辩与组织考察、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在单位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取。对于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在明确责权利的基础上,竞聘优选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也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化组合,为人才创造均等的竞争机会和条件。
2.坚持评聘分离,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择优聘任机制
按照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规范明晰岗位职责,依照规定程序,通过考核、考试、测评、公开竞争方式,对具备职称资格的人员,实行同级别末位差额聘任和同岗位择优聘任,受聘以后签订聘约,聘任上岗人员享受相应待遇,且实行易岗易薪。实行“分类划级”聘任管理。具体可分别将初、中、高级技术职务划分为若干等级,规定不同类别、等级的待遇、聘任条件和要求,根据年度考评进行聘任,并按当年所聘等级享受相应待遇。
3.坚持优胜劣汰,建立动态管理运行机制
打破人才使用上的终身制,对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年限制,且规定淘汰率,每一、两年或三年进行一次考核,对业绩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或晋升,合格者可连任,对不合格者给予警告或高职低聘使用,对两次以上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淘汰。
4.坚持合理流动,建立以市场配置为主的人才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建立全油田的人才资源库;加强与行业内外人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在完成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市场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加快与周边省、市乃至国际人才交流机构的联网,建立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以便用人单位及时招到合适的人选。二是加快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对单位内富余、专业不对口或作用发挥不好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政策引导和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使二级单位的人才合理流动,调剂余缺,促使闲置人才向有用人才的转换,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油田内新上项目、新增岗位需要人员,应首先在油田内部调剂。
5.坚持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标准,建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绩效考核体系及实施办法,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惩的主要依据。二是强化人才评价工作,制定科学的人才素质评价标准,客观准确地反映人才的品行、知识、能力、潜力,为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提供依据,保证引进和使用人才的质量。
(二)建立内具吸引力、外具竞争力的分配机制
1.加快油田高层次人才收入市场化进程
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比照市场价格,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价格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对油田现有的硕士、博士、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其他各类骨干人才,通过实行特薪政策来提高其收入水平。对关键、特殊技术岗位人才的薪酬可参照人才市场价位来确定,使其收入直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在进行年度薪酬调整时,对高层次人才采用高于市场平均值的增长率,对中层人才和业务骨干采用平均市场增长率,以此不断增强油田在人才市场上的工资竞争力。
2.建立收入与绩效挂钩的分配办法
调整专业技术人员现行工资结构,压缩固定的基本工资部分,提高浮动的激励工资部分,通过严格考核,按绩效大小来兑现浮动薪酬,真正实现人才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在科研单位,可积极推行项目、课题负责制,科研及科研管理人员的收入与项目、课题完成情况挂钩,并视其成果创造效益情况进行奖励。
3.探索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形式
制定优秀人才业绩评价和津贴标准,对优秀人才实行津贴,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形式。结合企业改制,探索制定并实施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科技人员持股、技术开发奖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实现连股连利连心。探索实行奖励期权制度,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个人帐户,将其奖励的一部分以企业年金或股票的形式付给,形成企业与人才利益共同体,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措施,留住和用好人才。
(三)建立高起点、多渠道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1.坚持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做好人才培训规划的制定
一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制定好培训规划计划。依据油田各板块的发展战略、行业特点和技术要求,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个人特点和专业方向定位,制定系统配套的短、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规划、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宜专则专,宜博则博,适合向哪个类型、哪个专业、哪个层次发展就着重从哪个方面培养。在同一发展空间内的不同层次人员,也要予以最佳设计,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二是实行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及时对人才进行充电。各单位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制定全员培训计划,设置专业技术人才的必修课,切实抓好全员基础培训;根据专业技术人才文档年限长短及知识老化程度,规定培训时间,并强制执行。要区分不同层次,选择有培养前途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切实把肩负技术重担,业务工作繁忙的后备人才培训落到实处。
2.坚持企业培养和高校培养有机结合,搞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在继续办好与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培训在职人员的同时,重点鼓励和支持进入后备队伍的技术人才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参加脱产攻读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学费由油田支付,工资照常发放,奖金可以领取所在单位的平均奖。
3.坚持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胜利油田人才流失防范对策研究(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