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EDI无纸报关的好处
数据共享 首先,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实行一次录入,报关单和通关单数据
分别采集,提高了作业效率;其二是实现发证机关监管证件数据的联网传输,提高了监管证件的可靠性,并便于联网核查。
提高通关效率 实施无纸报关后,在货物通关过程中企业不必再到海关报关厅排队,只要在企业端(办公室)即可完成申报、税费网上支付等手续。实施无纸报关后,企业将不受上下班限制,可24小时向海关申报,海关计算机将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实时向企业端发送审结回执。另外,空运货物领取正本分运单和提单也可一次完成。
加快电子口岸和电子政府的建设 实施EDI无纸报关后,海关与其他管理部门和港区将实现全面计算机联网,从而将促进电子口岸数据中心的发展,加快电子口岸和电子政府的建设。
6、我国应用EDI无纸报关的现状
我国海关关于EDI电子通关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l)积极推行EDIFACT国际标准。系统采用UN/EDIFACT国际标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EDI标准报文子集和本地维护代码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通过亚洲电子商贸标准化组织(AS/EB)向UN/WP4反映中国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报文与EDP系统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使标准报文中那些完全根据单位要求罗列的段信息转换成通常EDI或MIS所需要的形式。
(2)关于基础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研究。在建立应用系统以前,必须对业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界定系统所涉及的业务功能等基础管理问题是开发信息系统的重要步骤。开发基于EDI的国际电子商贸系统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的基础管理工作主要有:制定进出口货物红、绿通道(即能否用EDI报关)的区分标准;规定报关单位的审批办法等;解决税费的征收算法:解决EDI舱单及合同的管理和核销办法;解决以上货物冒领,逃报的处理办法;考虑好在建立EDI应用系统以后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例如申报的合法性,对于有争议内容法庭仲裁所需有凭据以及各方面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等等。
(3)应用系统开发方法。应用系统由商贸EDPs或MIS加上基于标准报文结构的报文收发系统以及EDI报文数据结构与EDPs数据结构之间的转换系统构成。系统采用公用数据网( ChinaDDN)为通信平台。首先在海关系统进行联网,然后再逐渐推广到与商检、税务、银行、运输等系统。应用系统从1994年底开始启用,首先在几个大城市,然后逐渐向全国推广。据1995年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仅北京市的用户已经达到几十个,而且大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报纸和电视台都曾有过报道)。对于该系统的用户来说,原来一些很复杂的单证文件和报关手续现在就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完成。
7、EDI无纸报关的前景及对各方的效益分析
1.解决本地数据格式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别问题,制定与EDIFACT相容的我国海关标准报文子集。目前海关总署已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研究制定我国海关用的EDI报关单、税单等标准子集。
2.开展基于海关系统的电子邮政的应用,并参与公用增值网(VAN)建设,与有关部门合作,推动建立各地的公用增值网服务,一旦条件成熟,就把海关系统与当地的或全国的公用网络互连,为实现EDI通关提供条件。
3.开发用于EDI的翻译软件和支持模块,要加速开发面向EDIFACT标准报文的翻译软件。
4.开展EDI通关试点,海关总署已决定在进出口业务繁忙的空港,首先进行EDI通关试点,试验的内容包括无纸报关及其过渡阶段的监管模式,有关法律问题及解决办法。
海关的效益:
简述EDI无纸报关及其前景(七)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