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技术问题。第一是关于网络标准问题。海关与报关单位的电子计算机进行联网,实行系统互连,应当做到标准化。只有采用同一标准,不同的计算机才能进行“对话”,实现数据交换。目前,我国需要解决从Decnet标准向OSI标准转换问题(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才能使海关的计算机顺利与报关单位的计算机联网。第二是关于建立电子邮局问题。随着无纸报关将来的全面推广,用户越来越多,海关的计算机就无法与报关单位和有关监管进出口业务的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直接联网。这就要求成立一个公共的、供全社会使用的中介机构———电子邮局(国外称GE公司,电子邮件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报关单位、有关政府部门的计算机都要通过电子邮局才能与海关的计算机联网,进行无纸报关。电子邮局就象电话总机一样,外界的电话,都要通过总机,才能与内线电话通知。第三是关于报关单随附单据的程序问题。计算机中不仅要有报关单的详细内容,而且应研究把报关单和随附单据同时储存和显示于计算机中供海关人员随时查阅使用的程序。而目前,计算机中报关单“随附单据”一栏,仅有随附单据的代码而没有其详细内容。第四是关于计算机对各种单证的识别问题。海关的计算机必须有识别如进出口许可证、纺织品配额证以及各种批文的功能,程序设计应尽快满足此项功能的需求是很关键的。第五是关于计算机对各种不正常单证的自动处理问题。海关的电子计算机应能在引起任何麻烦之间识别出不正常单证,并发出不接受申报或退回处理的指令或指出错误之处并提示改正程序
9、小结:
实现“无纸通关”,是大势所趋,对此,需作必要的准备。一是投入资金,主要用于购买EDI软件通讯设备、主机设备等。二是注意培养复合型的人才。EDI申报人熟悉海关对申报数据的要求和对申报程序的规定;海关关员兼通审单、征税、查验和统计知识;设计人员也需是技术和业务的行家。
采取以EDI技术为中心的通关模式是中国海关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纳入全球化经济,与国际接轨。参与世界经济较量的需要:也是全球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推行电子商务的结果;更是最终规范通关市场、提高海关通关能力的——个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EDI与报关》——吕一群《海关EDI自动化通关系统》——杨国勋《实现数据交换建立现代口岸》——宋仲铮 於武进 孙斯敏《我国EDI工作开展概况》——赵鹤君《北京海关EDI通关系统》——杨荣《中国海关监管系统的一场革命从市场角度看海关EDI的运用与发展》——葛基中《浅谈EDI 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李霞《E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初探》——陈治刚《EDI技术在出口收汇核销中的初探》——刘庆昌 周先强 张学贵 曹峰建《广州海关EDI通关业务介绍》——江列平《海关业务中的EDI-无纸报关》——黄巍 杨玲《海关EDI与电子商务技术应用背景》——摘自慧聪商务网 《海关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展望》——摘自慧聪商务网《海关EDI与电子商务应用效益》——摘自慧聪商务网《海关EDI与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历程》——摘自慧聪商务网《EDI通关系统基本概念》——摘自慧聪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