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641
关于情境教学策略的应用
[摘要]《情境互动式数学》的教育课程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及培养幼儿数学学习习惯为宗旨的课程。课程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强调幼儿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幼儿多角度、多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机会。经查阅资料,国内外陆续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情境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效果评价系统不够健全。我园坚持以“情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按照年龄划分,3—4岁、4—5岁、5—6岁分别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及效果评价系统,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情境教学 策略 儿童思维
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和主动活动的学习过程。重幼儿的兴趣与创造。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认的生活。”无疑,情境教学是一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贴近了幼儿的生活,也可以帮助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得到发展。
我园于2009年引进一套名为《情境互动式数学》的教育课程,在全园20个班3—6岁的幼儿开展情境教学。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及培养幼儿数学学习习惯为宗旨的课程。课程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强调幼儿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幼儿多角度、多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1] 。
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对幼儿的认知情感水平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发现完全按照书本的设置情境模式单一,没有充分的做到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中所提到的“缩短心灵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2]。反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幼儿园小学化”的状态,根据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一、情境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
在这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中,幼儿只拘泥于书本上的学习,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已经通过情境化的方式教授给幼儿,但是,在幼儿只停留在学会与学不会上,出现了老师在黑板前讲,幼儿在桌面上学的“小学化”现象。经过分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小学化”的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理解什么是情境教学,以及很好的将情境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
1、教师自身的个体差异问题
教师们初次尝试情境教学,虽然上课的步骤已经掌握,但是不能把“情境教学”理解透彻。教师们只能很笼统的组织活动,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上面衔接的不够自然。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制订计划时,应了解学内容所有相关的情况,如孩子已有的水平、兴趣点等;教师应把教育目标和数学概念与幼儿相关的生活和活动经验相联系,从而开展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来提供活动的组织形式,例如:集体、小组或教师个别指导。教师应注意对幼儿探索的指导,引出幼儿能思考的问题,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不要只是问幼儿“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尽可能让幼儿尝试表达自己的操作活动。可以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示出来、画出来、模仿出来,或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出来。
教师应尽可能用幼儿能听懂的语言为幼儿解释要求。同时,注重教具与幼儿用书的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