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853
上好数学课的三个关键
【摘要】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时间,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环境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的上好数学课,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数学课 关键
众所周知,数学属于自然学科,它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广泛的应用性特点。是一门具有应用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所以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只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上好数学课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一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探索和理论就会都变成泡影。”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有学习的动力。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例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这章内容时,我先播放一个短片:汽车行驶在上山的公路上。然后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坐过汽车上过山呢?(学生回答:有)你知道自己在上山的路上前行了多少吗?(学生回答:看里程表知道我们前进的距离)那你能知道自己上升的高度吗?这个高度你在现实生活当中能不能测量得到?(学生回答:不能)通过这一系列的问答,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接着再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当学生带着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时,积极性往往更容易被调动起来。而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样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了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追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要素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要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