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来,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练习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数学练习的意义,继而分析、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该如何设计,它的特点是什么等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出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应该有典型性、生活性、开放性、趣味性、教育性等五大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练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逐渐变得“活”了起来。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自由度”,不知不觉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共识:热热闹闹的课就是符合高效理念的好课。然而,在这些“热闹”的背后,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会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重视。还有的老师为了达到双80%,把练习设计得过于简单等,一位教师谈他按照学习案的编排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了新知,在让学生做习题时,学生却不知从何着手。我也曾经观摩过许多“新课例”,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来得及做;还有些教师前半节课采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学生学得是有模有样,可是到了后半节课出示的练习题则仍是机械的重复练习。这两种教学现象实质上都违背了全优课堂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数学练习的设计做以下分析。
一、探究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仔细分析、研究上文中提到的这两种教学现象,原因主要是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被“代代相传”,但传统作业的形式与内容日趋呆一机械、封闭僵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于是,课堂练习的繁多已成为一线教师惟恐避之不及的问题。他们认为全优课堂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上,至于课堂练习则可有可无!这样产生第一种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练习设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安排“练习”这个环节,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内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个个做到能灵活运用的地步。这也就告诉我们全优课堂并不是不要练习,更不能“谈练色变”,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但是鉴于传统教学注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的、重复的、毫无实际意义的练习,全优课堂的练习设计有它自身的特点,倡导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练习设计的特点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既不能走老路,让学生一味机械、重复的练习,也不能只顾追求新颖,而偏离了数学学科的核心思想;既不能单纯的出示一些文字符号式练习使学生从中日益感觉枯燥,产生厌学情绪,也不能设计一些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思维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热闹之后,感觉不到得到了什么或提高了什么。数学练习的设计不能为了练习而练习,练习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提升。数学教育家G·玻利亚认为,要“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学生通过练习应在包括数学本身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练习设计的五大特点。
1、典型性——数学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必须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而精心设计,这是以往教师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一刀切”、“满堂灌”带来的问题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必须对练习的设计搞“优化”。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必须注重设计最能凸现教学重、难点的练习,练习的量可以少一些,但一定得保证每个练习之间既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又不能存在形式上的雷同,避免重复练习。要注意将学生中最易出错的题目拿出来练习,通过对学生错误练习的讲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认知结构。学生在练习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做到循序渐进。例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就设计了一组层次性非常强的习题:第一层次(基本题,与例题相仿)简便计算下列各题:85+264+15,36+25+64+25。第二层次(变式题,与例题稍有变化)简便计算下列各题:(92+38)+(62+8),(125+64)+(75+136)。第三层次(综合题,新知适当结合旧知)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96+49)+157,(92+58)+(45+108),(68+76)+32+24。第四层次(发展题,供学有余力者用)计算:2+3-4+5-6+7-8+9-10+11-12+13-14+15。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
2、开放性——数学练习设计的智力保障
[小学数学]“达标练习”设计有效性的尝试(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