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 戎利荣
内容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形象直观,更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理解和运用数学,从而让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必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更有效益。
关键词:课程标准、生活情景、数学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形象直观,更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理解和运用数学,从而使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其结果必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更有效益,数学教学的轻负高效的教学将成为可能。
一、挖掘生活数学引发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利用。
1、建立模型,引发共鸣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来讲解数学问题或数学知识,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数轴》这一内容时,用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来抽象出数轴这个数学模型,通过对温度计(上端朝右)的观察,让学生对数轴先形成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再通过温度计的构造与数轴的三个要素之间的比较,这样就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数轴、理解数轴。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为数学学习建立形象的模型,这样能转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达到教学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迁移,激发情绪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和理解了许多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果我们能够加以迁移、运用,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贴近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提出的往往是一个个生活小问题,但是通过学生对生活常识的迁移,并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情绪将会被激发。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数,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扑克牌中有一些字母,譬如J、Q、K等,你知道这里的J、Q、K分别代表什么吗?
这样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激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走进科学,形成动力
生活中的许多为什么,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特别是那些激动人心的、具有精神动力的国家大事,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关心的,譬如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航空航天事业等,如果我们教师能关注这些事件,并能让这些事件走进课堂,相信它们必将服务于数学教学,必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莫大的帮助。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时,上课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神舟六号的发射过程录像,当学生完全沉醉在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中时,教师设问“当神舟六号着落时,科学家是怎样在茫茫的大草原中找到返回舱的?”,这一设问让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自主学习当中,去迫切探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教师同时就可以比较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课题。
挖掘学生身边的实例,通过使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抽象、难懂,而是变得人人都能看得见、人人都能摸得着,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通过使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发教学上的共鸣、激发学习上的情绪,形成学习上的动力,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必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进生活数学活跃数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是要求学生安安静静地听着,端端正正地坐着,而是要尽可能地释放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些都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尽可能地用学生认可的事物来设置教学情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或者对数学中的具体情境和数据作局部改编,用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来替代,这些看似表面的改动,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认识不等式》这一内容时,用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设置了一个新课导入情景:“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是大家非常喜欢看的一个节目,主持人王小丫的机智、可亲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节目中的不少问题还和我们数学有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其中的一个数学游戏吧!对于数学式子‘7+3=4’你能任意改动一处,使它成立吗?譬如‘7+(-3)=4’、‘7+3>4’等等,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改动方法吗?”这样的教学设置,一方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热烈的教学环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比较自然地从相等关系过渡到不等关系,从而对不等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感到学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所以教师应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加工,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在生活背景中实现建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得更深刻,思维得更精确,学习的更主动,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他的智慧经验。
三、融合生活数学服务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曾经批评过中国的教育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十分中肯地道出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江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中,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我在学生学习了八年级上册《方差和标准差》之后,会在课后留给学生一个作业:“校运动会快到了,请你帮助体育委员选拔一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的跳远比赛,并说明你选择这名同学的理由。”这种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的例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课后,有一道设计题“以4~6人为一组举行一次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测量实践的活动。每组测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均可以自选。在完成实践活动后,以组为单位写一份测量实践报告,在班内交流。”这是一次很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我会不失时机地动员学生去完成这个实践活动,无论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对教学效果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所学的知识变得鲜活、丰满、深刻,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四、应用生活数学创造数学学习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对于新鲜事物永远是充满了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了三角形的外心性质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要为三个贫困村庄造一所希望学校,为了使三个村庄的学生到学校的距离一样,学校的校址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又如学习了平面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些漂亮的、合理的花坛图纸,使得学校的布局更加合理、美观。为了解决教师停车难的问题,如何设计停车位比较合理等等。
这种模拟生活问题情景的练习,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并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让他们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你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你勤于动手,勤于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作为当今的数学教师,我们的追求就是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益。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让数学走进生活 戎利荣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