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走进数学课堂 许红雅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应该围绕以下这几方面展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人踏入教育教学岗位已经有六年了,一开始对课堂教学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单纯的模仿,毫无头绪,随着创新教育之风的深入,我就在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工作有了一点头绪,在此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做一浅谈:
一、数学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尽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以生活实例为例题,让学生容易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为生活服务。摆脱书本当中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教学形式以开放、民主为主,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前我们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提问题,由学生来思考回答,这样所提的问题很局限。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提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解决,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的形式。曾经我在一个任教班级就采取过这种授课方式,一开始可以挑选能力强一些的学生,比如数学课代表,让他们来到讲台前分析讲解题目,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些点评。后来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很想走上讲台也来表现一下自己,课堂气氛非常好。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参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高了。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又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方法,应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允许一题多解,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严与爱的并存与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由于数学课中有些要合作学习,探究活动,就要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规章制度,势必会造成乱哄哄的场面,难以控制纪律,所以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2、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像。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都是高高在上,与学生的界限分的很清楚,让学生感觉有代沟,不可亲近。但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跟学生还可以是朋友关系,可以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只是在控制纪律,组织教学时才是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
1、教师有时候可以“大智若愚”一下。教师不一定要聪明,关键是这样让学生聪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我有时候也得装的笨一点,表现出教师不是什么都会的,不必迷信教师,激发学生与教师争高下。比如遇到难题的时候,故意在重要的地方讲不下去了。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方法。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我觉得教育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吧,学生就是要比老师聪明,这样社会才会前进。
2、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他们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会口齿不清,逻辑性差,也有可能会前后矛盾,但久而久之,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了,讲课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听的学生,因为学生讲的比老师的通俗易懂,容易掌握,也就喜欢听了。
3、相信学生,彻底放手。到了总复习的时候,我会给学生几天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平时出现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分类,自己认为重点的,找出典型题目,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轮流反馈自己收集的情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掌握的不理想的问题,编成一张试卷,同学之间交换练习,共同提高。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的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应该给他们定不同的目标,不要搞一刀切。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另外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