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狄井跚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的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箱子(微波炉为长方体,电视机箱子为正方体,大小用眼睛分辨不出)能判断出谁的体积大吗?
生:电冰箱体积最大。(微波炉和电视机箱子体积的大小争吵不断,意见不一致。)
师:看来,通过观察,我们很难准确看出微波炉和电视机箱子谁的体积比较大,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把微波炉和电视机箱子分别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比较小正方体个数的多少,就可以知道谁的体积大了。
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要切开后,我们才能知道它的体积呢?我总不能把新买的微波炉给切开吧?(生大笑)
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我出示了三种常见物体,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箱子让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讲授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提倡自主学习,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能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 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教育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活动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所谓课堂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获得比超前学习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的讲解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案例2:《乘法分配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片断。
在小猪和小兔计算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三个等式:
(15+3)×4=15×4+3×4
(55+45)×5=55×5+45×5
(50+125)×8=50×8+125×8
师:观察三个等式,每个等式都有几个数组合而成?(3个数)
师: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师: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师: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师: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师: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也右边的算式?
师: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