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解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阶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一、习惯的养成容易受外界影响
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世界是天真无邪的,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的,他们有很多特别的和天真的想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处于一种朦胧的阶段,所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量的从现阶段注重对他们能力和行为的培养,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处事方式方法。
二、切合实际,培养学生的习惯
现阶段孩子的性格受外界的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只有处于有益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同时也是学校里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爱心感化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也是推动学生转变的支柱,学生在教师的爱中学习,会使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有爱。因此,教师应该用爱去关心和体谅学生,用爱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去纠正学生的缺点,用爱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同时,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对于许多事物都只是处于模仿阶段,所以老师的平时习惯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影响。以教师引路,弘扬学生良好的习惯,抑制学生的不良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教师应注重习惯能力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习惯,顾名思义就是习以为常的惯性动作,而平时的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又影响学生的性格,性格又决定人生。学生的一个平时经常重复的举动也就是所谓的习惯,经过长期的重复会进入学生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发出这个动作。倘若这个动作是对于学生有好处的,那么就会成为一个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反之也能成为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坏习惯,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心智的限制,让他们在面对事物的好坏分辨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指正,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如果养成的习惯是不好的,那么在学习和生活中,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上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和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健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成绩体现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注能力,而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行为习惯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四、环境因素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较;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也就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键。
五、教师用爱心培养孩子,让孩子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现阶段的孩子我们要保持一颗热情的心,时时刻刻爱护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让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感觉和家一样的温馨和幸福,让他们不再感觉上学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爱心感化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爱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对待生活的热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用爱去感化他们,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教师不应追求分数、工作繁忙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数的压力,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新知识,好好的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加强身体的锻炼和动手能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