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534
学校对教师激励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
[摘 要]教师激励机制是新形势下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所在。不少教师激励机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现有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满意度不高,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现有教师激励机制缺乏吸引力,一些急需的高级人才难以招到。本文主要从学校教师激励制度状剖析和构建多元化教师激励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改革和完善我国学校现有教师激励制度,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师激励制度 现存问题 改革
导语
教师从事教育积极与否,关系着学校的兴衰与成败。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人才观和教师的质量观也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单一的以分数论“成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改革和创新学校对教师的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的课题。
一、教师激励制度现状剖析
(一)教育观念上的缺失
高效的教师激励机制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但在我国先进的教育观念并未真正的建立起来。刘道玉先生对此总结为:“‘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由此可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学校。”[1]所以,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造型、思辨型与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理念是相悖的,而在这种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激励机制自然低效。
(二)原有的教师激励机制定位已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原有的学校管理中,“激励”这个概念是指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原有的单一的以“数”对“数”的激励机制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努力去完成单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即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和重点中学升学人数的增加。然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转型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还要成长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教师的工作不再是单一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使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化素质整体得到提高。学校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尺子”不应只有一把,而应该具有多把“尺子”,并且从多个角度衡量教师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大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各种才能,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