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914
小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失败原因的研究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实施,合作学习逐渐走进数学课堂,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自控力差,易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加上生活经验的缺乏,性格表现的差异,小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二、在课堂上教师没有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三、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强化学生的主体角色,培养合作学习的探究意识。四、在课堂上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本选题将通过实例, 对这些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失败原因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合作学习逐渐走进数学课堂,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产生了这样的担心:小学生自控力差,易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加上生活经验的缺乏,性格表现的差异,让他们合作学习会不会导致课堂纪律难以驾御、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集体开小差呢?经过平时的观察和实践,发现这个问题或多或少是存在的,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师,一些在这一方面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教师,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核心的成份。学生对周围新、奇、美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没有针对学生这些兴趣特点并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那么就激发不出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公开课上,都可以看到种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这些“小组合作”搞得非常热闹,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内容的空虚却掩饰不了。学生合作学习时,由于教师提供了部分容易解决问题的材料,或思维含量大,或缺乏新颖度,或学生不感兴趣,致使部分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受阻,中途纷纷退场,不能全程参与。于是,与邻座谈天、自己去玩或坐着发愣成了普遍现象,严重的则造成小组合作终止。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有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分组讨论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逐步接触此类内容,对观察的方法已经非常熟悉,觉得这样的讨论内容一点挑战性也没有,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虽然每个学生都在发言,但是说的内容却都是反复重复的几个词,豪无新意,像这样不需要小组合作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不出学生合作的兴趣,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是不合适的。
二、在课堂上教师没有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年龄不断增长,身心状况也不断在变化。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作学习从形式、内容、要求上要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如果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那么合作学习从形式、内容、要求上就不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的形式上,对于低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较弱,因此课堂上必要的合作学习还是采用二人同桌交流学习的方式较好,随着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