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960
优秀教师激励后进生方法的研究
[摘 要]通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经验浅谈优秀教师激励后进生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后进生 动机 方法
一、引言 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生,又有差生,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这些后进生真的无药可救吗?或许教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二、后进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和心理学的相关启示
1、 后进生学习动机不足主要表现。
后进生学习动机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倦怠、厌烦、懒散、拖沓的精神状态,他们或在课堂上不听课,不做笔记,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甚至睡觉;或课后不复习,不做作业,不思考问题,提不出问题供自己钻研、解决,更不去请教同学和老师;或三天两头请病假、事假,逃避上课,更想逃避测验、考试,即使考试也是胡乱做做选择题,快速交卷;或对各种小组活动不感兴趣,甚至连体育课中有规范要求的项目和训练都不感兴趣,只喜欢“自由活动”……总之,他们对学习兴趣索然,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巴甫洛夫根据动物的实验最早提出了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婴儿从生下来就充满了探究世界的精神。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学生会缺乏求知欲、对学习毫无激情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基础差,自我期望值又太高;对学业失败的错误归因;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孩子得到过度满足,使孩子缺乏奋斗精神;客观原因。如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教师家长简单的教育方式或对后进生放弃的心理等等,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主动性,失去自由发展空间,产生厌学心理。
2、后进生缺乏成就感。
后进生习惯把学习不好归结为自己的智商不高,脑子太笨,羡慕别人的同时叹息自己没有聪明的脑袋而不愿下功夫,于是成绩上不去,学习就没热情;学习没热情,成绩更差,更怀疑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学习更提不上劲。到后来,有的干脆自暴自弃,逃避学习,而沉溺于一些不良嗜好,他们缺乏成就感。
3、后进生缺乏成功的体验。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大都是由于他们缺乏成功的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使他们不断遭受失败的折磨,由此他们自暴自弃,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丧失了勇气,甚至连做人也失去了信心。因此,要转化后进生,就要让他们能品尝成功的滋味,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变成内心的学习需要,实现自我转化。
4、没有形成正确的归因。
归因是指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维纳系统的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因素。维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稳定性、内在性、可控性。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易与运气等四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