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72
做过,便真正理解——聚焦“做数学”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说”、“边做边学”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为此,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做数学”的内涵;2、“做数学”的价值;3、“做数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做中学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使真正理解了。”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做数学”,而不是“看数学”,“听数学”。教师要努力地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进而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一、“做数学”的内涵
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单独的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可见,“做数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和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