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74
试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摘 要】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
【关键词】行为习惯 培养方法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对学校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说明“养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人们常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
一、习惯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对“习惯形成”的解释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建立、巩固并臻于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结果。”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一些坏习惯及影响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等等。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沾染上了不良习惯行为,轻者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的一生。
三、小学生坏习惯养成的原因
一种现象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成因,小学生不良习惯行为的形成也是如此。小学生就象正在成长中的小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促使其染上各种病虫害。
1、 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观因素
(1)道德无知,行为盲目。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头脑已形成的某些思想和心理因素,阻碍他对行为规范的理解,会影响他的行为表现。只有他们明确规则的意义并乐意接受时,才能自觉地按规则的要求去做,否则就会排斥它。
(2)不良动机在心理冲突中占上风。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强烈的需要欲望会产生活动的动机,也就会有相应的行为的产生。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学习成绩差,产生不了学习兴趣。而学校主要任务、绝大多数时间是学习,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要另找出路,满足自我要求得到承认的心理需要,以掩盖内心的困扰和自卑的心理。这时候,他们的道德观念十分模糊,善恶美丑不分,正确观念不能占上风,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顶撞老师、扰乱课堂、出口伤人、动手打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