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702
朗读指导中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具有表情达意、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发展思维等作用。新教材、新大纲的出台,也进一步突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模仿性、可塑性强的小学生而言尤其重要。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好朗读教学的指导却是一大难题。普遍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做不到实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做好朗读知道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应抓住三个阶段: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充分运用各教学环节,采取检查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引导他们学会朗读方法。使他们能读入文本,读出感情,读出体会,读到收获。并运用正确的朗读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受到启发。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评价
一、朗读必不可少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因此,语文教学时时离不开朗读。讲课文时需要它,讲练习时需要它,甚至语文课外活动中也有它的身影。
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审美方面,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再现了自然美,,让学生透过情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文章,如《泉城》、《九寨沟》、《三亚落日》等,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风光。朗读还能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如《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文中的“我”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撞坏了小红车的反光镜,但他不逃避,把自己的电话留下并道歉,赢得了小红车主人的谅解和尊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我”的思想,体会其中的精神,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