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可以使生活变得充实,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生活满意。目前,老年人大多忙于家务,有的为子女做好“后勤”,这也是活动。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自己还有用,体现了自身价值。但如果只封闭在家里的小天地,与外界隔绝,又没有活动。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抑郁或焦虑情绪。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加强人际交往,争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有的人“退而不休”,继续工作实现“老有所为”。“为”不分大小,都能体现人生价值,使生活充实,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在2002年4月,西班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提出“积极老龄化”,其理论框架为八个字:健康,参与,保障,活动。这正符合其内涵。
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认知和适应逐渐消极化。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生活不方便,生活圈缩小,活动相应减少,文化生活匮乏。再者,脑力活动的减少,以及大脑,感觉器官等生理结构的老化导致“认知”功能减退。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4.4 关心和爱护可提高老年人爱和归属的需要水平
老年人随着年事的增高,日益衰老,病痛增多,往往十分期望得到家庭和其他成员越来越多的关心,希望和他们交流情感。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目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年老的父母非常渴望获得子女的孝顺,并且这种渴望的满足已经成了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老人,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加强“孝”的教育,倡导社会各阶层关注和照顾老人,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与交流,消除老人的孤寂感和烦闷的心情。使老人感到生活的乐趣。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保健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老人的良好风尚,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5.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老年人的心理护理问题十分严峻。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受关注程度,做好老年医疗福利事业,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振云, 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第15卷(第8期).
[2] 唐云.老年心理情态与心理康复保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6-6-15(社会科学版).
[3] 杨晓莉.老年心理保健的新课题及对策[J].兰州军区西安小寨研究所学报,2003-12-30(第二版).
[4] 熊德明.老年人心理疾病的防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7-16(社会科学版).
[5] 刘菊芳.浅谈老年期心理卫生[J].成都师专学报,1998-10-13(第二版).
[6] 张光兴.关注老人心理健康提高老人生活质量[J].社会福利报,2007-10-16(第四版). [7] 箮素娟.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保健,2007, 第20卷(第4期).
老年人心理需求现状调查(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