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277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摘要]我国的留守儿童在如今的社会中也被称为三无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到目前为止,不少的留守儿童,都伴有或多或少问题。希望我们能够有耐心,用爱心来感化,加上正确的教导,必然会有成效的。争取多方面协调配合改善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据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差异并不大,其最易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是目前这一群体急需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五大心理问题
消极的心理情绪、性格孤僻内向
性格孤僻内向,容易造成消极的心理情绪。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留守儿童内心发展的不平衡、自卑与焦虑并存
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对父母的关爱缺乏感受,他们内心孤独而寂寞,内心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