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882
小学生的幸福感初探——小学生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途径
【摘要】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观幸福感研究还更多地囿于伦理学范畴,至今还很少放在教育学框架中开展研究。因此,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教育新体系,探究、了解小学生幸福感并用于指导学校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平时生活、课堂学习、活动娱乐中慢慢实现,最终用于指导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 幸福感 途径 指导意义
一、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当孩子一走进学校,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就被剥夺了。其中最宝贵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的气息,这是他们的生命赖以成长的最重要的东西。现在很多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他们心理上负载着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整个社会中所弥漫的科学与技术主义思潮,以及在此思潮影响下人们“片面畸形的”人才观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浪漫,过早地进入到一个“成人化”社会之中。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可怕的,也是危险的。[参考文献:
沙洪泽:《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所以此刻研究小学生幸福感的意义是重大而又深远的。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我们可以预言,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必将逐渐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