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经济的,还有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2)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
公共危机管理是面对社会公众的,社会是由不同单位、组织构成的,当公共危机发生时,不同单位、不同组织具有共同的利益,如果组织动员得当,就可以赢得企业、非政府组织、国内外人士及普通民众的支持,公共参与危机管理,共度难关。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甚至是相互配合的。
(3)公共危机管理依法行政,强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原则,依法行政。在公共权利的行使中,常常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并行,刚柔并进的。但由于公共危机管理往往是要应对紧急的、危害性大的事件,那么,强制性的公共权利就显得更为重要些。
(4)公共危机管理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由于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非营利性社会活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管理所消耗资源主要是公共的,所需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收入。这就决定行使公共危机管理权力的公职人员不能随意去支配这些费用,还要使其管理活动公开化,并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果公共管理机构接受了盈利和非盈利性机构的捐赠,同样需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接受公众特别是捐赠人的监督,用好每一分钱,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5)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风险大、管理难度大、管理要求高。
在危机发生时,领导者的决策往往是依据经验进行决策的,特别是危机发生之初,因为条件紧急,信息资源有限,时间紧迫,要求公共机构的决策具有果断性,能够迅速对危机作出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和扩大。所以此时的决策虽然效率较高,但往往会潜在一些风险。而此时的危机管理难度也要比常规管理时大得多,因为要在短时间内指挥各个管理机构协调联动、保障物资供应本身就是一件艰巨繁难的工作,因此对领导者和一般工作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从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分析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典型案例透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1、玉树抗震救灾----中国政府的又一伟大创举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以我国青海省玉树县为震中,爆发了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7.1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国政府迅速反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调集社会各方力量,举全国之力的同时,争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最终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凸显了我国政府应对公共性危机的能力。
(1)第一时间,快速反应 地震发生后,中央第一时间成立了玉树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面负责玉树的抗震救灾工作。政府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从全国调动大量的抗灾物资、器械、医药、食品、专业队伍,引导和组织大批志愿者迅速有序投入灾区。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了对外访问回到中国,召集政治局常委会议部署工作,随后赶往灾区,不顾余震,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2)利用媒体公开透明宣传 事件发生后,央视等媒体就开播了关于地震的直播节目,同时我国中央、地方,包括港澳台媒体派出了数百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奔波在灾区第一线,以信息的高度透明,充分解答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公布第一时间灾情信息,满足了大众对灾区信息的需求,消除了大家的疑虑。(3)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齐心救援 灾情发生后,社会各界救灾行动迅速展开。各地政府纷纷向灾区调运物资或派遣救灾分队深入灾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尽其所能捐款捐物;普通民众,上至老人,下至顽童,各行各业的人们甚至乞丐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支援,救助灾区,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有效配合了政府组织的治危工作。(4)积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中央立即决定着手开展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和灾后重建工作:向灾区困难群众发放口粮和补助金,同时,加快对损毁工程进行抢修,尽快恢复供水,并做好临时水源卫生的检验和防护;在居住方面,接收、调运、安装帐篷及活动板房、简易房。
2、2010年南方旱灾拷问中国政府应对危机能力
始于2009年末,至2010年3月仍在持续的南方旱灾,致使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持续干旱,其中云南省旱情尤为严重。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将因灾减产5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