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政府公共危机概念、特点及处理原则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概念
(二)公共危机的特点
(三)处理公共危机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从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分析现状与问题
(一)典型案例透视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 1、玉树抗震救灾----中国政府的又一伟大创举 2、“三鹿奶粉”事件拷问中国政府应危能力(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比较淡薄
2、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
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落后。
4、法律制度规范方面不够健全。
三、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1、满足公众知情权,调控公众心理
2、引导公众舆论,化解或转移社会压力
3、坚持人本意识,彰显人文关怀
(二)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
(三)政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
(四)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五)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
总结……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概念、特点及处理原则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概念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二)公共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尽管有渐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发生的那一刻,往往是突然的,使人措手不及。如:有毒气体爆炸、台风、山体滑坡等。
2、政治性:有些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受到某些政治团体的背后操纵,体现了国际国内某些政治势力的政治图谋。如:美国的911事件、本拉登恐怖分子袭击等。
3、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历史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且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导致的后果等一系列因素也是不确定的。如: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
4、紧急性: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带来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
5、扩散性:危机由单纯一个地区或国家扩展为国家或国际性问题。如:印度洋海啸、沿海地区台风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处理公共危机必须坚持的原则
1、时间性原则。采取紧急处置手段,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是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在危机发生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投入到实施中区是处理危机的第一要务。在4.14青海地震中,我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投入到救援活动当中,使得获救人数大大增加。
2、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蔓延速度很快,要求政府快速反应,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甲型H1N1流感从发现到扩散的速度极快,在有过与非典抗战的宝贵经验后,我国政府在第一时间有效控制隔离治疗,尽可能将扩散速度降到最小。
3、协同性原则。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比如交通、医疗、通信、消防、食品等,协同一致动作特别重要。5.12抗震救灾开始有个阶段出现混乱,之后在绵羊设立了一个统一指挥领导小组,指挥调配各方力量和物资,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4、科学性原则。该项原则主要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如应对这类大型事故、地震、海啸、飓风等不可盲目蛮干,必须注重科学性、技术性,多征求专家的意见。
二、从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分析现状与问题
政府危机管理,也称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入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典型案例透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1、玉树抗震救灾----中国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