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与欧洲封建社会不同,它不是由君主、贵族和农奴构成,而是由君主、士大夫和农民构成。士是平民知识分子,入仕后成为官僚,它们是知识精英、社会中坚;农民有人身自由,但无政治权利,他们是广大的社会基础;君主是最高统治者,依靠士大夫进行教化和统治。传统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明君——贤臣——良民的和谐共存。与此相适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形成了民本主义——精英主义——专制主义三极结构,三者协调平衡,中国政治就趋于正常运行;三者失衡倾斜,中国政治就紊乱无序。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对三者平衡予以极大的关注,将其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
2、经验治国、重视政治道德、讲究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一显著特征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作为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国家问题历来是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等基本方面。为寻求治国之道,中国历代王朝建立后都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目的在总结以往的统治经验教训。典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个时代的统治者都能吸取秦末、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这种传统反映了中国古代经验政治意识,即根据以往统治的利弊得失来比较、因袭其经验积累,改善统治方法,有效地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还存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佳政治行为模式的内发倾向,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如果说古代西方注重制度功能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中国讲求内发,重视政治道德则是由来已久。它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丰厚内容。中庸与政治的关系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3、 家长本位的政治规范和取向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君主制一开始就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君权与父权结合,形成了家与国同构的政治体系:君主是国内所有土地的所有者,是所有臣民的主人,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庞大的行政系统只不过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延伸,各级官吏都是皇帝的奴仆,贯彻皇帝的意旨,管理广大民众,社会每个成员无不处在宗法与政治等级关系网络之中。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皇帝及其下属官吏都是民之父母,不仅要服从其管理,而且要像孝敬父母那样心甘情愿地担负各种赋税徭役。在这种政治体系和政治环境下形成的政治文化,只能将如何为君,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的治国之道作为其政治思维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将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作为其政治选择的价值目标。于是,以“三纲五常”的伦理规则来维系家国一体的等级政治秩序,要求不同政治等级的人群只能安守本份,不能逾越森严的等级规范,宗族等级制的保守性、封闭性、排外性也就十分突出。家族血缘关系的延伸,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宗派、集团观念,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培植亲信,并衍生出拜权主义、论资排辈、依附顺从、等级观念、裙带关系、情面关系等等不良观念和风气,至今仍遗存于社会中。
4、精英型的政治文化体现明显、并贯穿整个封建政治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史中,精英掌握了整个权力的分配格局及其运作进程,成为王权的补充和制约力量。自秦汉以来,中国社会由贵族封建社会转化为平民官僚社会,其表现在官吏选拔由任人唯亲变为任用贤人。科举制确立后,“学而优则仕”在整个封建社会也成为读书人的基本理念,文化学识成为选拔统治集团人才的客观标准,皇帝也要尊重这个规范。士又掌握了统治意识形态——儒学,作为圣人的传人、代言人,甚至有了帝师的身份。这就意味着士有着双重品格,一是具有依附性,他们把入仕作为根本出路,只有依附王权才能获得社会地位;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可以用圣人之教约束君主,以舆论、谏议等方式实现自己的意志。精英主义的存在可以防范君主权力越出理性规范,导致绝对专制。由于儒家贤良政治更强调人的因素,因而对人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历代对官员的选拔都注重德才兼备,把选人、用人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环节,而且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才得以进入仕途的。严于吏治是中国古代优良的政治文化传统,与之相应,有一整套强化监督的制度,不失为我国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
但是,精英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为王权服务的,士对王权的依附,必然导致独立性的丧失,从而使政治文化向专制主义倾斜,造成非理性的绝对专制。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史。传统的政治文化必然具有延续性。公共事业管理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必然带来相应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传统政治文化重视伦理道德,对确立新型社会主义“德治”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道德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纽带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政治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与政治始终联系在一起。例如,我们在评价中庸道德思想时,不是简单地把中庸等同于折衷主义,把中国古代官场讲求不偏不倚的折衷倾向理解为中庸之道。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公共事业管理(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