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内对法律的重视特别突出,出现了一定的道德忽略段,事实表明这是非常有害的。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解释可以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和合理的调整,但道德作为重要的政治文化因素,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
2、民本主义的政治文化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民”,也有人称之为“人本主义”或“民本主义”,无论准确与否,如何称谓,历代统治者对民的重视是明确的事实。
“重民”的内涵包括“得民”、“富民”、“保民”、“通民”等方面,就为政而言。“得民”(取得民众支持)是基本,“通民”(通晓民情)是前提,‘富民’(丰衣足食)是目的,“保民”(保障安居乐业)是关键。这四者相互关联,构成了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和乐业的整体,维系了封建君主制度的长期延绵。而这四者的核心在于“得民斯得天下”(《孟子•离娄上》)。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文化遗产。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也要谈“重民”,当然,当代的“民本”、“重民”,是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不是古代的传统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因为传统 “民本”、“重民”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当代公共事业本来就是民众组成的社会中诸多公共事务所构成的,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理想中的管理主体都是民众本身,重民自然是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而重民的内容应当立足于“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上。
3、“修身”、“齐家”、“明君、清官” 为参与公共事业管理者提供了良好的传统为官准则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提倡君主要“为君尽君道”,要“循礼而动,躬亲政事,致行无倦,安服若性”。而一般的士人则要重道义,轻利、权,即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天下之兴亡,匹夫有责”。另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还存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佳政治行为模式的内发倾向,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
凡此种种,这些良好的传统的为官准则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中,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在各方面建立起健全体制情况下能起到一定的倡导和教育作用。自古百姓爱“清官”,只有清正廉洁,才能真正为民办事,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执政党的地位才牢靠。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被金钱所惑,不被美色所迷,不被人情所困,能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清贫,这既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也需要传统的政治文化来给予一定的补充。
其实,在漫长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历史中有许多的内容对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限于篇幅的原因,无法逐一论及。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传统的封闭依附意识,制约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尚无雏形,无法利用成熟的相关模型或模式作为典范来推广,它本身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管理不同,其最大特点就是要达到社会自我管理事务的目的。作为一项社会自身管理工作,就特别需要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然而,传统的封闭依附思想意识,必然会影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其一,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大一统” 强调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大一统”思想的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自由。
其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个人隶属“君”、“父”,隶属于各级的“父母”官,这种关系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集中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的存在和民族的发展。但也正是这种关系磨灭了个人,极大地吞没和消弭了人的自我内涵和主体创造性,否定了人的自我意义,因此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人只能是缺少或丧失主体意识的人,这种依附意识严重地阻碍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主体单位对上级主管单位言听计从,一味地执行指令、学习榜样,不顾本地实际。领导侧重于对上级有个交代,不少领导的精力更是有所偏颇,或心有旁骛,或“升迁至上”等等。
2、人治意识的根深蒂固,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治”思想是建立在一种道德中心主义的空想上的,民众存在着普遍的崇圣思想和依附意识,根本不知道去争取政治权利,“人治”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并已根深蒂固,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并不鲜见,有些个人迷信思想和偶像崇拜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对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是要达到社会的自我管理事务之目的,这种自我管理的基础是民众的自我参与意识。现行的指令性管理、被动的顺从执行,都是人治思想的现代体现,这种以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公共事业管理方法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是相悖的。
3、官本位意识的长期存在,成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巨大“绊脚石”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公共事业管理(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