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教师应具有多鼓励多肯定的观念。教师在日常生活、游戏、教学和劳动中对于幼儿的表现也应时常给予肯定。幼儿教师时常对幼儿进行肯定和鼓励,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给予他们以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初步的肯定,愿意去投入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并且形成对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
其次,教师应具有多鼓励多肯定的观念。教师在日常生活、游戏、教学和劳动中对于幼儿的表现也应时常给予肯定。幼儿教师时常对幼儿进行肯定和鼓励,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给予他们以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初步的肯定,愿意去投入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并且形成对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应该首先树立此种观念,并在与幼儿的相处中进行实践,多加运用鼓励性和肯定性语言,让幼儿在被肯定、被鼓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2、遵循科学的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则更应该注意这些方面,语音方面 要求教师掌握并运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幼儿进行沟通,词汇方面要求教师用词准确,不能够产生歧义,书写方面要求标准、规范、工整,这些都是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 幼儿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是,幼儿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善,对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认识有限,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教师在表达时应尽可能地直接表达而非拐弯抹角甚至说反话。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问幼儿“青蛙有几条腿?”幼儿缺少对青蛙这一实物的印象,于是回答“5条腿。”教师觉得好气又好笑,于是说:“青蛙有六条腿。”于是幼儿就跟着老师说“嗯,青蛙有六条腿。”教师生气的走开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恰当的表达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幼儿还不具备听懂反话的能力,教师却说反话想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认识不正确,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3、运用合理的引导方式 幼儿教师应当明白,对于幼儿最好的教育方式并非单纯的说教,坐在教室里从头到尾上一堂有关于某个主题的课,而是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劳动等中的陶冶和潜移默化。教师在组织活动,尤其是组织语言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声情并茂,投入感情,比如:在讲《三只小猪》这个故事时,大灰狼,猪老大,猪老二,猪老三就应该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并且在大灰狼毁掉房子时适当的加入哭腔,让幼儿感受到小猪们的恐惧,最后在结尾处应该加入欢快的语调以及笑起来的表情,让幼儿感受小猪们战胜大灰狼的喜悦,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
关于师幼交往中教师沟通方式的几点看法(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关于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的调查.. | 下一篇:如何组织幼儿园有效的主题活动 (2) |
点击查看关于 关于 师幼 交往 教师 沟通 方式 看法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