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饮食、睡眠、生活态度方面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大致归入以下三大类:1.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良好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一个6岁的小男孩贝贝基本不和他人交往,不管身边有谁和他说话,都不看一下你的眼神,一个7岁的小女孩宝宝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等。2.行为过度。指人们所不期..
3.饮食、睡眠、生活态度方面的问题; 总体上来说,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大致归入以下三大类: 1.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良好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一个6岁的小男孩贝贝基本不和他人交往,不管身边有谁和他说话,都不看一下你的眼神,一个7岁的小女孩宝宝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等。 2.行为过度。指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如:5岁淘淘是一个弱智的小朋友,游戏中经常去抢别人的玩具,不给就会突然去拧小朋友的手或胳膊,7岁红红好女孩是一个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小朋友,经常有揪自己的头发、撞头自伤行为等。 3.行为不当。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产生。如:6岁的小明会将上手工课用的固体胶放到嘴里吃,5岁的军军会在欢庆“六一”联欢会上大哭不止等。 二、我国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常见的问题行为 (一)我国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描述性研究,如反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等,而儿童行为的干预研究较少,干预模式相对单一如: 1.多采取以讲座、咨询等方式对家长的家庭干预、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教的学校健康教育; 2.部分采取直接指导法与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的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干预手段相结合,对儿童行为问题有一定的疗效,但缺乏系统、成形的可供操作的具体干预方法。 由于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首先,提高和强化各种保护性措施,降低危险性因素(如尽量避免和减少母孕期和围产期有害因素的影响,增强家庭的功能和社会支持力度),是极为重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儿童终将面临着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任务,对他们进行各种生活技能教育、社会技能训练也是减少和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有力措施。 (二)常见的问题行为 1、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在男女儿童中的发生率相接近,其预后相对较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的情绪障碍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才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现状、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 下一篇:浅析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与认.. |
点击查看关于 学前 儿童 问题 行为 现状 成因 教育 对策 研究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