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从小培养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和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如何关注和培养幼儿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我们幼儿教师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形成幼儿不良心理品质的因素有许多,据全国 22 个城市的调查资料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12.97% ,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 名 4 — 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有 8.8..
因此从小培养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和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如何关注和培养幼儿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我们幼儿教师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形成幼儿不良心理品质的因素有许多,据全国 22 个城市的调查资料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12.97% ,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 名 4 — 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有 8.8% 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1% 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5% 的幼儿忧虑、紧张。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形成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许多,而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家长的教育思想落后,观念淡薄。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了,家长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 , 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据当地对幼儿家长的调查表明 :80% 的家长重视知识的获取 , 在家长接小孩时,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到了多少知识,吃了哪些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却不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向学校、老师要求让孩子学些高难度的知识,认为孩子会背古诗、会数数字就是聪明的,根本就不从幼儿教育的规律出发。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都有种“拔苗助长”的错误思想,父母一昧追求获取知识多少的程度,却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次,形成幼儿不良心理因素的另外方面是单亲家庭所致,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都需要母爱和父爱,这是缺一不可的。有的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存在,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的家长自己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古怪、抑郁。 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幼儿园规程》中强调,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事实上。大多数幼儿园往往只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另外,教师的言行、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当,从而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榜样是教育学生的,它最终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这足以说明教师的人格、言行、教师对幼儿的态度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何况幼儿园是对 3 — 6 岁以上的孩子实施保育和教育,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依赖思想严重、自制能力差、模仿力强,因此,教师在其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脾气暴躁、情绪无常,偏心、没有同情心和爱心,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幼儿教师的不良教育方式方法如:当幼儿犯错误时,便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或对幼儿严厉地训斥等,都会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以至造成幼儿厌学,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各种游戏厅赌博场所、各种电视、书刊媒体、网吧等等无不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还有幼儿最直接接触的人和事,对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有直接的联系。据我亲眼所见,游戏厅或网吧里经常有 7 — 12 岁的小学生出入,甚至有时候还带着更小的孩子;有的家长为了图方便,便让自己的孩子玩游戏机以吸引住他们,认为不要闹事就行了,还有的家庭里已经过早地让幼儿接触网络,殊不知,这些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已经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越来越丰富、而又充满诱惑的生活环境,应如何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导向。
幼儿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关注策略(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声乐歌唱的训.. |
点击查看关于 幼儿 心理健康 内涵 关注 策略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