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教师只注重观察幼儿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识传播和生活上的照顾,想到为幼儿做些什么?却很少观察幼儿会做什么,教师大多不愿让幼儿动手,避免幼儿出事故,反而增添麻烦。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家长更是包办代替了一切。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
以往,我们教师只注重观察幼儿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识传播和生活上的照顾,想到为幼儿做些什么?却很少观察幼儿会做什么,教师大多不愿让幼儿动手,避免幼儿出事故,反而增添麻烦。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家长更是包办代替了一切。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由于骨骼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学前期所学会的动作和技能,小班幼儿已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动作会更加灵活而且有条理。如果成人能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鼓励幼儿完成他们所做的事情,会使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从而形成一种自信,这是幼儿将来学习和工作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的培养,事事为孩子包办,父母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能力,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指幼儿能够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或任务。幼儿的独立意识由两个层面组成:行为的独立性和意识的独立性。其中,行为的独立性指幼儿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能够独自做好事情;意识的独立性是幼儿的一种心理状态的描述,是指幼儿能够养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可以在做事情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家庭教育对幼儿的独立意识养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⒈增强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 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自己的事情而高兴。 ⒉学会 对孩子说 “不”。 家长无条件包办的结果是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家长会帮着做。“妈妈,帮我穿鞋。”“不行,你是大孩子了,自己会做的。”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学会自理。包办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自理能力提升 的机会。学会说“不”,逐渐打消孩子的 依赖心理 。 ⒊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孩子生活自理的动力,“你真棒”,“你真能干”,“你赢了”,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同时,通过编故事,编儿歌等形式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如给他讲“老虎拔牙”的故事,让他意识到早晚刷牙的重要,从而主动刷牙的好习惯。 ⒋家园同心。 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在幼儿园能独立干的事情,到家反而不行了。在家里,家长要加强监督、督促。由于“隔代亲”,老人更易迁就孩子。要和父母多沟通,决不能溺爱孩子 三、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中父母的作用。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如何让幼儿培养自主服务能力(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 | 下一篇: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情况及原因的调.. |
点击查看关于 幼儿 自我 服务 能力 调查 如何 培养 自主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