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99
论蒙台梭利教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博士于1907年在意大利创办了她的第一所举世闻名的幼儿园 —“儿童之家”,并通过多年的观察、实验与研究,逐步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 —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1909 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年-1915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 2000 多所。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幼儿园从2010年引进了蒙台梭利教具,我通过老师授课、网络课件以及书本知识的学习,平时实践与反思,我对蒙台梭利教育有以下的见解:
一、蒙台梭利教育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是核心:
蒙台梭利教育,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地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的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创造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1、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蒙台梭利的“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幼儿的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来自先天的、自发的、能动性的作用下,具有一种很强的、内在潜伏能力和继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在幼儿的心灵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它是发展中隐藏着的模式,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人的童年时期并不是单纯的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而是“人性的两极之一”,我们不应该将幼儿与大人视为人生过程相连的阶段,而应该视之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形态,两者同时进行,并且互相影响对方。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把幼儿的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作业,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并且受到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蒙氏教法非常好地解决了孩子的纪律问题。通过儿童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儿童完善了自己,磨练了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满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意识也获得了共同成长。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蒙氏发现儿童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书写、阅读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间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这一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会消失。若顺着敏感期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4、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生活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和家长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人格的培养。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6、 混龄教育。让一岁到六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7、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8、因材施教、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9、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三、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
蒙台梭利教育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及一百多个国家。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广近百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氏教育即传入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氏教育班,这些是蒙氏教育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蒙氏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界的好评与欢迎。当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氏教育。
人类进入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蒙氏教育依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中国,蒙氏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从民办园到公立园,从实验班到全日制蒙氏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九个省区和直辖市。现已达到800余家幼儿园。蒙氏教育法究其实质,就是对幼儿教育内容、教师角色等的创新,来实现其教育目的,可以说是幼儿创造教育的典范。
蒙氏是把我们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更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教具较多)。例如日常生活有衣饰架,锻炼孩子拉链,系鞋带等。但往往孩子在家却学不到,因为家长的包办代替。蒙氏数学不错,让孩子实际操作并发现规律。在张扬个性的当前社会,在跟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唯我独尊、尽情纵容孩子的情况下,蒙氏理念教会孩子遵守秩序、学会等待。
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教师应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里自由、自主自助地“工作”,让儿童通过“专注于某项工作”而获得正常发展。如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然而,我国幼教工作者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时走入了不少误区,比如过分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忽视家庭环境、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忽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